编辑:陈琳 审核:谢岚 上传:陈琳
本站讯(通讯员:周依琳 摄影:周依琳)10月15日下午,“共享民族事务治理经验 助力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国际研讨会分论坛三“文化传承与互鉴”在文一楼101会议室举行,本次分论坛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语和外国语学院两院联合承办。论坛上半场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杜颖卉主持,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峻俊教授担任评议嘉宾。论坛下半场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李明副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李敏杰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上半场主持人 杜颖卉老师

上半场论坛现场

上半场发言人
在上半场分享环节,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七位发言人依次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瞿山鑫老师聚焦澜湄流域的多语治理与文明互鉴,倡议构建区域语言生态共同体;博士生李婷婷分析了非遗短视频用户如何通过仪式化互动建构集体记忆的路径;硕士生黄宇翔探究了在汉留学生对荆楚文化的转文化传播实践;博士生李开祯祉、硕士生廖芊涵以贵州“村BA”为例,阐释了乡土文化“在地全球化”的路径;博士生章翔解析了影视旅游赋能传统文化的互动仪式传播机制;博士生底云飞从身体、符号与仪式维度,探讨了八极拳习练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硕士生彭瀚江则以“甲亢哥中国行”为个案,剖析了数字时代民间传播者的跨文化实践特征。

陈峻俊教授进行点评
在点评环节,陈峻俊教授高度评价了研究成果,并逐一提出了深化建议,包括理论概念的精准界定、研究方法的拓展以及案例代表性的增强。最后,陈峻俊教授以“未来已来”作为结尾,鼓励师生在“共情、共识、共享”的传播环境下,持续探索文化传承与互鉴的创新路径。

下半场主持人 李明老师

下半场论坛现场
下半场发言人
在下半场分享中,外国语学院六位硕士生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班志斌老师同样逐一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班志斌老师分享了关于AI赋能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思辨性研究成果,从“记忆与认同”视角探讨人机共生理念;硕士生赵虹钧以华为企业外宣为例,探讨了企业如何助力国家形象塑造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议题;硕士生周艳丽从关联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了《檀香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硕士生王伊文基于语料库对《哪吒2》英文影评进行了态度分析;硕士生韩灿灿及其团队通过对比《喜福会》与《哪吒2》,剖析了中华文化出海评价转变的深层原因;硕士生王靖媛梳理了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历程与挑战;硕士生范雨欣运用积极话语分析研究了《中国日报》国际版对武侠形象的建构影响。

李敏杰教授进行点评
在点评环节,李敏杰教授对下半场分享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肯定了研究成果的前瞻性,并对发言人的汇报逐一提出了细致、中肯的改进建议,涵盖研究时效性、理论框架适用性、语料样本规模、论证客观性以及文化概念深层挖掘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深化方向。
本次“文化传承与互鉴”分论坛在热烈的学术交流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