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琳 审核:谢岚 上传 :陈琳
本站讯(通讯员:李妍 摄影:李妍)9月25日下午,学院邀请南京大学文艺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导师张娜副教授在文一楼101教室做《气氛美学视野下非遗的非物质性、空间性与共享性阐释》学术讲座。讲座由李长中院长主持,学院吴震东副教授等相关专业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

李长中院长发言
张娜副教授以“非遗研究为何需要气氛美学介入”为切入点,系统梳理非遗研究从保护传承向批判性、美学研究的转型趋势,指出传统美学理论在阐释非遗非物质性、空间性等特质上的局限,气氛美学作为以“新物论、新感知”为核心的新美学形态,为非遗研究提供了有效理论工具。
同时,张老师结合苏绣、紫砂壶、侗族大歌等案例,解析了气氛美学在非遗研究中的应用路径:在存在形态上,非遗作为身体实践与文化空间,需突破传统物论认知;在审美方式上,非遗需破除审美距离,转向多感官融入;在活态传承上,非遗的审美生产需通过气氛营造实现空间活化。

张娜副教授讲学
提问环节,同学们就“气氛的理论书写路径”“数字技术与非遗文化体验”等问题进行提问,张老师逐一解答。她建议同学们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理解其思维路径,并表示数字技术虽能增强体验感,但需警惕其掩盖非遗本身的文化内涵。

吴震东副教授总结
吴震东副教授对张娜副教授的分享表示诚挚感谢,进一步探讨非遗的“活态性”“沉浸性”“情感性”三个核心概念,强调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研究需跨学科视角,挖掘更多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