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学院新闻>正文
2025年学灯论坛·健锐峰会在中南民族大学顺利召开
2025-07-18     (阅读:)

编辑:陈琳 审核:谢岚 上传:陈琳

2025年7月12至13日,由学灯论坛、中南民族大学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北省文艺评论基地(中南民族大学)和长江艺术研究院(湖北省文旅厅与中南民族大学共建)联合承办的学灯论坛·健锐峰会在中南民族大学顺利召开。本届论坛以“‘水流不盈’: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文艺术的世界视野”为题,开设主题论坛、圆桌讨论会等交流平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华书局、辽宁大学、河南大学、延边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盛会。

7月12日上午,会议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国际厅开幕。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马玉堂教授出席并致开幕辞。马玉堂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并对专家学者们给予的帮助与支持致以诚挚谢意。云南大学副校长杨绍军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学灯论坛的背景与宗旨。他指出,学灯论坛致力于营造自由碰撞的学术氛围、塑造人文学科学术共同体,并为新生代学者提供开放平台,同时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的跨学科交流形式。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长中教授表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学艺术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连接中国与世界不可或缺的桥梁。他强调,当下的学术研究既要立足中国本土视野,也要具备世界眼光。李院长对本次会议的主题给予高度评价,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在大会发言环节,本次论坛围绕八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分别是:中国的“世界”、越界的“文学”、苍生的“历史”、流动的“文本”、风景的“发现”、现代的“寻求”、文明的“互鉴”与天下的“蜕变”。所有议题均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大而独特的语境下探讨,赋予论坛鲜明的时代坐标与现实关切。每组主题论坛皆特设主持人与嘉宾的深度对话环节,激荡出激烈的思想交锋。这不仅充分展现了与会学者前瞻性的研究视野与多元化的理论深度,也有力彰显了学术共同体在理论探索与方法创新上的共识与活力。论坛全程讨论热烈、深邃且富有启发性,为跨学科交流与互鉴构建提供了多元丰富的路径。

为进一步加深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论坛特设主题圆桌讨论——“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处:如何写作?为何(谁)写作——文学与人类学的回应”,直指写作本质,展开深层追问。该讨论聚焦于文学与人类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与会学者围绕学科壁垒的突破困境、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危机以及学者主体的自觉反思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文学与人类学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实为一种深具潜力的互鉴关系。面对现代性语境,亟需推动两学科深度对话,在相互观照中融通彼此所长,共同探索人文学科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本次讨论既彰显了深厚的现实关怀与理论洞见,亦展现了学者们对文学与人类学未来跨学科互鉴前景的殷切期待。

在大会学术评议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吉贤从宏观学术视角出发,系统性地梳理了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他在发言中指出,学灯论坛在推动学术交流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并深刻阐释了人文学术研究与生命体验的内在关联性。何吉贤研究员认为此次会议无论在学术内涵还是组织形式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准。通过对历届学灯论坛主题的梳理,他深入阐释了这一学术平台所秉持的独特学术理念与价值追求。何吉贤研究员着重指出,本次会议在促进跨学科对话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他的学术评议既系统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又前瞻性地提出了若干具有建设性的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罗义华教授首先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的主题设置。其次,他从理论深度、史料发掘及史论结合等维度,对与会学者的论文进行了精要评述。罗教授特别指出,这些论文既包含极具洞见的理论思考,亦不乏基于新见史料的历史考辨,更有依托文本细读扎实的个案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灯论坛所秉持的纯粹学术理想与炽热人文关怀的融合。最后,他进一步强调,此次会议成功汇集了文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学者,促进了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乃至实现了跨行业的宝贵对话。这种以跨学科视野和创新精神“以文会友”、共建学术共同体的模式,正是学灯论坛精神的彰显,并期待在未来的会议中持续保持并深化此类交流范式。

7月13日下午,闭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贺昌盛教授主持,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啸教授致闭幕辞,学灯论坛代表、南开大学文学院杨慧教授致辞。陈啸教授在总结致辞中表示,为期两天的会议内容充实,充分展现了人文艺术领域的多元思想交汇。他形象地比喻这种交汇如同“江河入海”,既葆有中华文化的深层特质,又展现了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并认为本次论坛的各项议题不仅精准触及人文学科的核心关切,更是未来学术创新的重要生长点。学灯论坛代表、南开大学文学院杨慧教授首先向所有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和辛勤付出致以衷心的感谢。杨慧教授强调会议的圆满成功源于与会学者共有的学术热忱与不懈追求。他进一步阐释道,学灯论坛组织的实践再次印证了学术共同体与论坛平台之间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生动体现了学灯论坛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与学术理想。会议在各位专家和现场观众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加深理解中国与世界、探究文学与跨学科研究、把握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表达等复杂命题,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和思想资源。论坛鲜活呈现了与会学者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壁垒、融汇前沿理论与批判性视角的学术品格,其研究不仅深植于厚重的历史脉络,更能精准捕捉全球化浪潮中的时代脉搏与核心关切。这不仅显著加速了人文学科内部知识谱系的重构与深度互鉴,更为中国人文学术在系统回应复杂现代性挑战、激发理论原创与方法论创新活力的进程中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通讯员:王筱雪;摄影:赵昌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