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学院新闻>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来我院作学术讲座
2025-03-27     (阅读:)

本站讯(通讯员 陆文博 摄影 杨媛媛 杨粤婷 王亦乐3月2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应邀来我院作主题为《智能传播网络中作为行动者的“机”与“人”》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陶喜红教授主持,学院多名老师及部分在读博硕士和本科生参加。

彭兰教授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入手,以“行动者”与“转义者”的概念阐述了智能传播时代下的人机关系。她详细分析了不同人类行为主体以及数据、算法在智能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并结合当前新媒体中广泛应用的生成式大模型、平台算法等数字技术实例,解读了这些技术的实际效果和发展趋势。同时,彭兰教授还从技术、法律和内容价值等多个方面,对智能传播和数字技术的局限性进行了探究。

讲座中,彭兰教授强调,尽管智能技术具有强大的转义功能,但人在智能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依然不可忽视。智能技术应用于哪些传播活动、应用程度如何,均由人类决策。她以赛博格为例,深入阐述了人机一体的多种表现,并详细讨论了普通个体、技术开发者、平台运营者及媒体等专业内容生产者在智能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她还对机器快速发展下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设想。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技术恐慌”“文科价值”“数字情感的边界”等议题向彭兰教授提问。彭兰教授结合具体实例一一回应,建议同学们在智能传播时代要学会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消除技术恐慌,学会和AI共存要多走弯路,让AI为自己服务。

讲座结束后,院长陶喜红对彭兰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彭兰教授的讲座内容深刻、视野开阔,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信息和思考角度,对于同学们在新媒体传播、智能传播等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彭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先后出版《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网络传播概论》《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等20余部著作或教材,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多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奖。

责编:龚观 审核:陶喜红 上传: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