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谢荣娥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湖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办公地点:1-212A
电子邮件:848998871@qq.com
研究领域:汉语史及汉语方言史
学习、工作经历:
2000年任长江大学文学院教师,2010年调入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从事教学工作。2004年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学位。2015至201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访学,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学术著作:
2006年协编著作《扬雄〈方言〉校释汇证》(中华书局出版)
2011出版专著《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的语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术论文:
在《民族语文》《汉语学报》《语文研究》《语言研究》《文献语言学》《武汉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代表论文:
《“莫之或欺”之“或”再释》,《汉语学报》,2022年第3期;
《语言共同体的教育路径》,《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年第6期;
《再释“步”“埠”》,《文献语言学》,2021年;
《郝敬〈五声谱〉与现代京山方音》,《语言研究》,2018年第3期;
《论扬雄〈方言〉楚地词“摩”》,《民族语文》,2016年第6期;
《论汉代楚地词“曹”》,《文献语言学》,2015年;
《论扬雄<方言>楚地词“赵”与南方民族桃木崇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民族语言视角下民间文学类非遗的分层保护》,《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论语言教育的文化传承观》,《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论扬雄〈方言〉楚地词“䖆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楚方言区域变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扬雄〈方言〉楚地词“革”源自古越语》,《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射声小谱〉反映的清代常熟方言的韵母特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射声小谱〉反映的清代常熟方言声母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支部与歌部》,《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中的东部与冬部》,《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论扬雄〈方言〉的“楚”与“南楚”》,《求索》,2009年第8期;
《秦汉楚方言区文献中的鱼部与侯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第4期;
《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中的幽部与宵部》(第二作),《语文研究》,2009年第1期;
《〈三刻拍案惊奇〉韵文的用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第4期;
《晋代江东方言古鱼部与古侯部的分合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第6期;
《竟陵派钟谭诗文用韵所反映的明代天门方音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科研项目:
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的语音研究”(主持);
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汉时期楚方言与南方民族语言关系研究”(主持);
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秦两汉时期楚地方言词整理及其时空层次研究”(主持);
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古代方言文献丛刊”(参与);
200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方言〉与汉语史研究》”(参与);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周秦两汉楚方言词研究”(参与)
2012年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古楚方言词历时演变研究”(参与);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方言学文献集成”(子课题“古代方言韵书的整理与研究”负责人);
2018年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专项基金项目“郝敬《五声谱》与现代京山方音”(主持);
2019年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专项基金重点项目“扬雄《方言》标音字的整理与研究”(主持);
2019年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民族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主持);
2022年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专项基金重点项目“先秦两汉时期楚地方言词整理及其时空层次研究”(主持);
2023年度四部委铸牢基地竞争性课题一般项目“中国历代共同语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语言意识关系研究”(主持)。
教研项目:
2012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主持);
2019年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民族院校中国语言文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持);
2021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语言类课程体系与社会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主持)
主讲课程:
《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2》《语言学概论》《汉字的魅力》《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语言调查》《汉语方言词汇》《汉语语言学》《文献语言学》等。其中《古代汉语1》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获奖情况:
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三);
2012年评选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
2013年评为中南民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14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专著);
2014年获中南民族大学“青年教工先锋”荣誉称号;
2015年获中南民族大学创新指导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18年科研成果“秦汉时期楚方言与南方民族语言关系研究”获武汉市第十六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7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获本科生教学评估优秀;
2016年评为大学生创新项目优秀指导老师;
2019年评选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并获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民族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
2020年主讲课程《古代汉语1》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202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被授予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2022年科研成果“语言共同体的教育路径”获武汉市第十八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23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授予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2023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三)。
指导学生创新项目:
2011年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土家族哭嫁歌及其传承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2012年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内蒙古中西部蒙古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浙江丽水畲族民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201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追本溯源——关于当代大学生支教的出发点”;
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漫翰调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2016年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广西钟山县两安瑶乡门唻歌研究”;
2017年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广东方志中的方言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语言接触中靖州方言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基于GIS技术的灵武市地名来源及文化内涵研究”;
202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基于历年网络流行语语料与实际调研分析的当代青年精神面貌研究”;
2023年挑战杯项目“‘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映射的当代青年‘空心’心理调查”获湖北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