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夏跃·新笺”青年艺术家中国画作品联展于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天圜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聚焦于中南民族大学导师吴英杰和研究生李唯一、余晴、乔煜丹、魏丹阳的作品,集中呈现了四零四艺术工作室部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成果。

展览以“夏跃”象征如盛夏草木般蓬勃的艺术生命力,以“新笺”寓意崭新的艺术语言与未来可能。参展的花鸟和山水作品,既体现出对传统笔墨和气韵的深入理解,也融入了当代审美与个人体验,清晰传递出师生之间的艺术传承与精神共鸣。该展览不仅是对工作室阶段成果的集中呈现,也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面向社会展示、与观众及同行交流的平台,同时为公众带来感知青春艺术活力的契机。

同日举行的学术研讨会由肖蓝教授担任学术顾问,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夏晋、策展人徐梁斌与多位来自中国画、艺术史、艺术管理、油画、书法和文学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围绕高校艺术教学与青年成长等议题展开多元对话。

研讨会现场
学术交流环节青年学子踊跃提问,专家们予以深入回应。硕士新生余晴就“个人风格如何形成”请教肖蓝教授。肖蓝指出,风格是创作者价值观、教育背景与人生经历的自然流露,并非刻意追求可得。他建议学生应深耕自我认知,拓宽学习边界,融汇文学、电影等多元文化养分,使创作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李唯一则提出“如何将书法与画面更好融合”的困惑,从题款用印到笔墨线条,希望得到具体建议。徐晓媛老师强调,线条质量是国画根基,建议加强楷书、行书练习,提升用笔节奏与墨色层次,从根本上增强绘画的书法意趣和品格。此外,李唯一也询问学生作品如何定价,辛宇老师回应,艺术品价格取决于展出环境、市场与个人定位,他提醒年轻人应珍视艺术初心,避免过度追逐市场价格,更要坚持思想自由与表达勇气。乔煜丹专攻工笔重彩,她的《金蟾抱杏》曾入选省级青年展,她希望在创作中实现形式与精神的统一,既传递国画的诗意,也赋予其当代生命力。本科大三学生魏丹阳提出多数初学者面临的困惑:如何将中西多元绘画知识真正转化为创作能力?鲁红霞老师指出,关键在于技术熟练度与生活体验的双重积累。她建议青年人要沉心锤炼技法,同时主动观察生活、体悟真实,逐步建立自己的“主体性”,让创作有温度、有自我。

与会专家老师们与青年学子热烈讨论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夏晋肯定吴英杰老师的教学成果,也感谢展览平台对学生成长的推动。蔡青副教授强调两岸文化交流对拓宽艺术视野的重要意义;胡立华副教授从女性视角建议青年艺术家融汇细腻情感与个人特质;王丹老师鼓励学生扎实基础、潜心磨练;陈岱讲师则希望学生做好学习规划,珍惜每次交流机会。此外,周颢、丛有琢、夏梓、戴湘文等专家也纷纷为青年学子提出宝贵建议。

展览现场观展活动
研讨会最终聚焦于三个维度:
一、技法与修养需深度融合
专家强调,中国画创作须以笔墨修养和线条表现为基,书法训练是关键路径。提按顿挫的节奏、墨色层次的控制,皆可通过楷书、行书线描课程系统提升。此外,落款、用印的传统法度亦须讲究,以维持作品视觉与意境的整体性。
二、艺术价值与市场定位需辩证看待
会议鼓励青年创作者坚持以学术价值为引领,理性看待市场,参考同行定价
但不被其束缚,更要着眼于长远艺术发展。
三、个人风格须自然生成
风格是素养、积淀与生命体验的自然结果,不能强求。应深耕传统、广汲养分,在中西绘学融合中确立自我艺术坐标。

展览开幕式合照
会议倡导青年一代重视基本功、真诚面对生活、深化文化修养,在传统中扎根,在创新中成长,最终实现个人艺术表达的成熟与自由。
文字 | 余晴
图片 | 郭家禾
责编 | 夏晋
审核 | 邹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