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的2025公益未来大学生集训营圆满结营。来自全国59所高校的69名公益社团代表齐聚北京,于后沙涧村开展为期7天的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互鉴中开启了一场“跳出书本看乡村”的研学成长旅程。新长城中南民族大学自强社占意、李航宇和朱玉茜受邀参加。
本次活动聚焦于乡村振兴与生态环保两大方面,以“青年扎根沃土,沃野点亮青春”为主题,通过政策学习、故事分享、课程实践、项目共创等环节,为营员开展了有关乡村振兴的生动一课。活动邀请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董强,分别就乡村振兴政策及“三农”领域在农业方面的成果,青年在乡村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展开分享,鼓励营员们扎根乡村,关注乡村振兴的未来发展态势,打破“乡村工作=艰苦付出”的刻板认知,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三位成员收获颇丰。
实地调研环节,青年们走进后沙涧村小毛驴市民农园,就生态环境、农夫学校、倾朱数学等10项特色议题探索乡村振兴的新答案。他们在各自感兴趣的议题中与主理人展开深入交流。占意在集训营收获中表示:“堆肥不仅是技术,更是土地循环的朴素哲学。”占意作为农业自媒体课题组的一员,负责活动背后的记录与宣传工作,其在参与开题会议、方向探索以及实践研究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了敬畏自然与土地的力量。
酵素堆肥是本次集训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自强社三位成员在主理人的指导下,与同团队成员进行驴粪翻堆工作,利用SWOT分析法,推动堆肥循环系统的持续性普及。李航宇回忆本次堆肥体验时分享了一件趣事:顶着大太阳做田野调查时,种菜的老爷爷一边给菜浇水一边说:“就信有机肥,养地,菜吃着踏实。”可当她追问“哪种有机肥更养地、堆肥怎么弄才管用”时,老爷爷却笑着摆摆手:“这就说不清了。”她们带着这样的“说不清”投身在酵素堆肥的研究里,努力将农民们的想法变为可研究的现实。
结营仪式当天,各小组基于集训营所学进行成果汇报,把创意构思真正转换为项目落实,积极分享在研学中的收获与成长。朱玉茜在结营时说:“每一次微小的行动,都是对环境的温柔守护,更是青年与乡村共生工长的印记。”
新长城中南民族大学自强社作为校学生工作部(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育人团队,勇挑重担,积极承担校内外面向老人、儿童及受助学生等各类群体组织的公益活动,包括温暖夕阳红、“风起华夏,籽籽相传”、一张纸献爱心等等。此外,新长城中南民族大学自强社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保持密切合作,积极按照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要求办好如“公益未来·大学生就业力实践项目”、可持续“玛”上GO等项目。此次三名成员受邀参加2025公益大学生集训营,不仅是对自强社一年工作的肯定,更为后续社团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谢梦雨 图片: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 审核:杨涛 编辑:董浩烨 上传:董浩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