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民族大学“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的浸润下,校史馆讲解志愿服务队持续担当着赓续文脉、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自2021年组建以来,这支队伍中走出来一批将校史精髓融入血脉、化作行动的青年典范。
来自外语学院的2021级毕业生蒋子坤正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新星——从带着民大基因赴美求知的交换生,到以优异成绩叩开世界高端学府大门的学术新星,她既以跨文化对话者的身份向世界传递民大故事,更以永不止步的攀登姿态诠释校训的真谛,为青年学子树立起“跨越山海,矢志前行”的时代标杆。

深耕校史工作,在传承与创新中践行使命
“与校史馆的结缘纯粹是一次机缘巧合。”蒋子坤回忆起2021年那个春季,当时她陪同朋友参加面试,这个偶然的际遇,让她成为校史馆开馆后的首批讲解员。
面对七十周年校庆时的紧迫任务,她坦言:“每天一有空闲就泡在校史馆背讲解词,展柜玻璃上映出的不仅是文物,还有自己反复练习的身影。”从两人搭档到独立承担全厅讲解,她经历了“硬着头皮讲完前半程”的忐忑,也收获了“参观者体验更连贯”的惊喜。正是这种“快马加鞭”的勤勉劲头,让她从普通队员逐步成长为统筹团队的队长。
对于讲解工作她总结道:“讲解词是校史浓缩的精华,但只有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让每个展柜都成为打开民大精神的窗口。”这种“因人而异”的讲解智慧,后来也成为她跨越文化差异的密钥。
如今站在校史馆柔和的灯光下,“管理团队的过程,教会我用理性化解矛盾,用温度凝聚共识。”她轻抚着展柜表面说道,玻璃映出的不仅是她此刻沉稳的面容,更有当初那个在展厅间匆匆穿梭、声音略带青涩的身影。
“校史馆始终像家一样托举着我成长。”谈及团队管理初期的困惑时,蒋子坤对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满怀感念,“从建设团队的技巧到处理突发状况的智慧,校史馆指导老师和队友们手把手带我跨越了每个沟坎。在讲解基本功的锤炼阶段,老师和队友们指导并帮助我反复打磨讲解手势与引导技巧。”这段经历不仅让她在公众场合发言时愈发从容,更让她淬炼出深刻的认知:“能力是底气的源泉,唯有扎实修炼内功,方能在任何舞台上站稳脚跟。”
讲解淬炼多维能力,从“社恐”到自信表达的破茧之路
在校史讲解工作中,蒋子坤深刻体会到,这一经历对多维能力的锻炼至关重要。从基础的讲解能力淬炼开始,她需将浓缩校史精华的讲解词烂熟于心,并非生硬背诵,而是结合展板内容与校史故事灵活拓展,同时搭配自然的手势引导和节奏把控,让讲解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面对新生、校友等不同参观群体时,她学会针对性调整讲解风格——对新生融入趣味互动激发其兴趣,对校友则在其在校时段的展板前驻足深聊,这份随机应变的机敏源于对受众需求的敏锐洞察;讲解现场突发状况时,如参观队伍迟到、场地衔接冲突等,她在与引导人员配合、同参观者沟通的过程中,逐步打磨出高效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担任队长期间,从撰写工作手册、规范团队制度,到组织集体活动总结经验、协调跨校团建互学互鉴,蒋子坤在团队管理中学会统筹分工、搭建沟通桥梁,既保障任务高效推进,又关注队员权益与团队凝聚力。
而在学业与工作的平衡中,她摸索出“集中处理任务、周内课余攻坚学业、周末统筹工作”的时间管理法,甚至将校史馆值班场景转化为自习契机,实现事务处理与自我提升的双向增效。这些能力的积淀,不仅让她从“社恐”蜕变为自信从容的表达者,更成为其应对留学面试、职业挑战的底层素养,印证了校史馆讲解队工作对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塑造。

学业与工作双线并行,解锁时间管理与发展密码
面对学业与讲解工作的平衡课题,蒋子坤总结出“聚焦当下,模块推进”的策略,即周内集中完成课业攻坚,周末专注接待讲解,值班间隙则化身校史馆“驻馆学者”高效自习。她特别强调时间管理中的优先级意识——根据紧急程度梳理待办事项,既避免顾此失彼,又能让每段碎片时间产生价值。
关于优秀讲解员的养成,她凝练出三大核心维度——根基铸魂、动态精进、因人施策。她强调,要将讲解词内化为肌肉记忆,“流畅度是打开观众信任的第一把钥匙,在此基础上才能结合展板文物进行深度延伸。”她通过构建“讲解——观察——复盘”的闭环实现持续迭代:每次讲解结束后,她都会详细记录观众反馈,针对性调整手势幅度与讲解节奏,并建立差异化讲解库——面对学者时侧重史料考据的严谨性,接待新生则强化情感共鸣的感染力,让校史故事成为可定制的个性化叙事。
“留学规划教会我目标拆解的重要性。”她以自身经历为追梦者提供建议:“锚定目标院校的录取标准,将绩点维护、语言备考、实践经历分阶段量化,尽可能缩短考试周期。”这种未雨绸缪的规划意识,正是她从校史馆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助力。
“交换生的经历让我明白,勇敢是最好的通行证。”谈及海外求学时光,蒋子坤眼中闪烁着光芒。面对语言障碍与文化冲击,她将在校史馆讲解队练就的从容转化为破局的勇气:“交流时遇到不懂的内容就大胆提问,主动展示自己才能抓住机遇。”这份从校史传承中汲取的底气,让她在学术道路上始终保持着披荆斩棘的力量。
对于校史馆讲解队的未来,蒋子坤满怀期待:“希望讲解队未来的标签是‘生动鲜活’。”她建议,讲解员在完成讲解工作之余,应增加交流频率,在互学互鉴中实现共同成长。在她看来,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完美复刻,而在于充满生命力的创造。从南湖畔到世界舞台,这位文化摆渡人始终坚信:当每一位民大学子都成为校史的续写者,那些跨越山海的追梦故事,终将汇聚成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华章。
(文字:吴祁、赖思蓉、蔡佳璐 照片:蒋子坤 编辑:田银娟 审核:马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