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民族大学“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指引下,校史馆讲解志愿服务队始终肩负着传播校史文化、弘扬民大精神的使命。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毕业生蔡亚萱以一年多的服务经历,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这段旅程中的点滴积累,让她对校史讲解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实现了自我的蜕变与成长。
难忘的经历:从紧张到从容的成长
在校史馆的志愿服务中,蔡亚萱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第一次参与讲解任务。那天,校史馆需要同时接待多批校友和来访领导,参观路线贯穿多个展厅,内容庞杂且涉及学校发展的关键节点。面对密集的参观安排和众多目光,她坦言最初手心冒汗、心跳加速,但凭借反复的备课工作,她最终顺利完成讲解,收获了校友们的赞许与掌声。这次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压力与挑战是成长的催化剂,而充分的准备是突破自我的关键。
成长的源泉:在实践中淬炼能力
蔡亚萱认为,讲解是她成长的核心动力。她根据课程表绘制“时间地图”,学习繁忙时主动减少讲解排班,空闲周则将讲解作为“换脑休息”的方式:“背完专业课知识后,来一场展厅讲解,既能放松神经,又能巩固校史知识。”她特别强调“生活需要留白”:“我会给自己留下空闲时间去野餐、逛校园,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讲好‘有温度的故事’。”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让她在学业与讲解间找到平衡点。
精神的传承:奉献与创新的融合
作为校史馆讲解队成员,蔡亚萱认为讲解队最应传承的精神是奉献与创新的融合。校史馆承载着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使命,讲解员需以奉献精神投入服务——无论是临时调度时间安排参与接待任务,还是投入课余时间打磨讲解能力,都是对这份责任的践行。同时,她强调创新精神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听众群体(如校友、新生、社会人员、兄弟单位友人等)设计差异化讲解策略。校史不是冰冷的年份和事件,而是鲜活的传承。我们需要用听众能共鸣的方式,让历史照进现实。这种“在传承中创新,在服务中成长”的精神,正是校史馆讲解队工作持续焕发活力的根本。

武汉大学交流学习期间在樱花树下
以文载道,知行合一
“每一段经历都是成长的养分。”怀着这样的信念,蔡亚萱在学术探索与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作为校史馆讲解队的成员,她以声音传递校史文化;作为武汉大学交换生,她以开放视野拓展学术边界;作为保研至山东大学的优秀学子,她以行动诠释了“三全育人”理念下全面发展的青年担当。
以声传史:在讲解服务中锤炼综合素养
迈出第一步,才能发现自己的无限可能。谈及校史馆讲解经历,蔡亚萱坦言,从最初面对观众时的紧张卡壳,到后期的从容流畅,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表达能力,更重塑了她的处事态度。她曾言,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接待任务时,虽然时间紧迫,准备仓促,然而,团队的协作精神与日常的积累沉淀,犹如一把利剑,助大家破浪前行,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全员育人”的无穷力量——校史馆带队老师的谆谆教诲,如同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队友们的鼎力支持,是她在风雨中不断前行的勇气源泉。
以学为舟:在跨校交流中开拓学术视野
大三时,蔡亚萱通过选拔赴武汉大学交流学习。面对新环境的教学差异与课业压力,她以“制定每日计划表”的方式高效管理时间:“将大目标拆解为小任务,既能避免手忙脚乱,而且会感觉一切都在计划之内,自己也会有成就感从而会更有动力。”

学姐寄语:实践淬炼成长,奉献创新同行
以恒致远:在保研征程中践行知行合一
行动是消除焦虑的唯一解药。保研至山东大学的背后,是蔡亚萱对专业的深耕与长期规划。她的保研心得凝练为三点:目标拆解:将复习计划细化到每日章节,搭配思维导图强化记忆;主动求教:积极师生互动,及时解决疑难;心理调适:相信付出必有回响,面试时自信展示自己的优点比刻意包装更重要。
在中南民族大学校史馆讲解队,蔡亚萱从青涩走向从容,用声音与情感架起连接校园文化的桥梁。这段志愿服务经历,已成为她大学生涯珍贵的财富,教会她以奉献践行责任,以创新追求卓越。
从校史馆讲解队到山东大学学术殿堂,她始终以“奔跑者”的姿态前行。正如她所言:“‘三全育人’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敢于尝试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品格。”她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学子在多元实践中绽放青春光芒,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文字:李国宇、李子怡、康小花 照片:蔡亚萱 编辑:田银娟 审核:马国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