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4月24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共科协公布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拟表彰对象名单,生命科学学院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学校首次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生命科学学院长期致力于包括恩施地区在内的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综合利用,以科研为源头、以野外科学考察为实例,大力促进科普教育的推广。学院所承担的省级科研平台“武陵山区野生植物自然科技资源库”入选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学院联合申报的3个湖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续入选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学院刘虹教授获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奖一等奖、第二届“绿叶科抖”全国植物科学科普短视频大赛二等奖以及湖北省全国科普日先进个人称号。刘娇副教授获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武汉市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
学院融科普于科研,出版了系列高水平优秀科普著作,例如《武陵山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丛书》(一套5册)、《青藏地区生命发现之旅专题丛书》(一套5册)、《华中地区生物资源专题丛书》(一套6册)等,形成了集动植物知识与图片于一体的优秀科普读物。其中,覃瑞教授主编出版的《蕲春水生药用植物图鉴及使用指南》获评武汉市优秀科普作品。
华中地区生物资源专题丛书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学院开展了系列科普实践活动。举办“实验室开放日”“生命科学·发现之旅”中小学生兴趣培养实验营、初中生科学实验训练营等系列特色活动,为中小学生拓宽科学视野,播种下科学的种子。以科研实践带动科普,积极开展“博士进校园”“博士进课堂”“科普边疆行”暨“科普乡村行”系列科普活动。2023年9月,由国家民委、中国科协、中国地震局联合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承办的“科普边疆行”暨“科普乡村行”活动先后在广西德保县和凭祥市8个小学举行。生命科学学院刘虹教授等参与,在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惠及小学生7000余人,以实际行动推动科技赋能兴边富民,科普助力乡村振兴。
“博士进校园”系列科普活动
“生命科学·发现之旅”活动
生命科学学院将持之以恒,从行动上把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协同推进,积极探索民族高校科普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推动科研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我院科研团队假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藏香猪资源调研工作
1月30日-2月7日,我院刘娇副教授、尹聪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杨楠助理研究员所带领的工作小组,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木恩村完成了海拔2300至3000米地区的藏香猪分布考察及生物样本的采集工作。
工作小组驾车从成都出发,翻过海拔4120米的折多山垭口,驶过几十个连弯且时有半边塌方的山路,历经10个小时车程到达采样地点木恩村。考察期间,小组成员克服了因高海拔、低气温所导致的身体不适,以及语言不通、当地实验条件有限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如期完成了藏香猪样本的采集工作。最终在雅砻江畔木恩村海拔2300至3000米的区域完成了8个采样点的考察工作,总计采集测量20头藏香猪的基本生产性状信息以及4个猪胴体生理指标,并收集每个个体五个不同部位的组织、血清及肠道内容物等生物样本。
我国特有的藏香猪是能够长期生活在2000-4000米高海拔地区的特色地方猪种,在对高原恶劣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藏香猪进化出了一套特有的耐低氧、耐低温的生理机制。高原特色猪品种的种质资源对我国地方品种保护以及优质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藏香猪调研工作将为藏香猪特有品质形成机制、动物缺氧适应性的代谢调节机制等课题的展开提供宝贵的本底数据,是民族高校充分利用高原民族地区动物资源多样性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图1.藏香猪
图2. 工作人员测定样品的生理指标
图3. 工作人员分装样品
生命科学学院联合江夏东湖路学校开展“小小自然探索家”活动
为提高儿童科学素质,引导广大儿童走进自然、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生命科学学院与江夏区东湖路学校联合开展“大手牵小手”系列活动—“小小自然探索家”,以促进、关爱、帮扶小学生成长与发展。
中南民族大学-东湖路学校师生活动前合影
11月25日,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陈雁带领研究生田丹丹,本科生尹晗、杜志宝以及教育学院学生志愿者李晓煜、靳甜甜前往江夏大花山,开展“小小自然探索家”活动。冬日的阳光洒下,东湖路学校的学生整装待发,一张张纯真的面庞上写满了对自然探索的渴望。小学生们分成5个探索小组,拾级而上,中南民族大学“大手”向同学们介绍沿途的常见植物及其生活习性等。“小手”在“大手”的带领下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并将各种植物采集保存,兴致勃勃地一路走到山顶。到达山顶后,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小画板,将刚刚采集到的各种“奇花异草”摆在面前,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写生活动。通过绘画进一步地了解植物朋友们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随后,孩子们列队返回学校。陈雁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各种精美的植物、动物标本,每展示一个标本,孩子们就发出惊叹声,纷纷伸长脖子仔细观察标本,并对亲自制作标本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随后,孩子们在中南民族大学师生和他们的科学老师指导下,个个化身为“创作大师”进行标本制作,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大自然美的感受。
活动现场
此次活动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江夏东湖路学校“大手牵小手”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去感受生命和谐共处之美,去创制科技兴趣小作品、去完成探索后的“自然笔记”。通过科技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保护环境、探寻知识、增强体力、感受生命和谐之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关爱、责任与理解!
暑期科技科普边疆行习系列之二——生科学院顺利完成“唐蕃古道”路线科考工作
7月7日至7月11日,在中央“树立大食物观”的倡导下,生科学院以摸清边境线各地方特有的动植物及潜在食物资源为目标,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围绕“唐蕃古道”植物资源与特色食物资源开展调查。此次科考以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为指导单位,由农业农村部食物营养与发展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共同完成,青藏中厚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协助参与。调查结果将在完成青藏地区生命发现之旅系列丛书基础上,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开发多途径食物来源开路献策,同时为各地区乡村振兴、兴边富民提供第一手资料。
此次科考由我校生科学院刘娇副教授及西南民族大学杨楠博士带队,科考队员共十三人,包括教师、研究生及两名科普志愿者。队伍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出发,经西宁到达玉树,由囊谦进藏,途径类乌齐、丁青到达索县,最后到达拉萨。此次科考路况极其复杂,全程海拔均在4000米左右,最高垭口海拔为5089米。全体队员一路克服高原反应,总行程2800多公里,完成了“唐蕃古道”和川藏北线西段沿线动植物的本地数据调查及样品采集工作。本次科考进一步补充了青藏地区交通要道动植物多样性本地数据,同时也为我国特色食物资源的整理系列丛书的青藏卷与“唐蕃古道”动植物图集整理汇编奠定基础。
随后,科考队员将继续向阿里地区和新疆进发,完成《青藏地区生命发现之旅—新藏线》一书的修订工作,以及新疆特种油料作物的调查工作。
图1 沿途代表性植物图
图2 沿途代表性动物图
图3 沿途地貌
图4 科考队员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