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媒传染病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其中,由伊蚊传播的基孔肯雅热在多个国家出现,鉴于2025年全球报告的持续疫情,进一步传播的风险仍然巨大。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蚊子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两种蚊子也能传播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传统化学杀虫剂的防控模式虽见效快,但易导致蚊虫产生抗性性、污染环境、伤害非靶生物,其弊端日益显著。
面对疾控挑战,坚持绿色发展、探索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防控技术,是从源头控制蚊虫密度、减少疾病传播、保障群众健康的治本之策。生命科学学院胡晓敏教授团队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将研究方向与人民的需求紧密结合,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夏菡研究员合作,开展蚊虫滋生地调查、生物杀蚊细菌资源的挖掘和生物杀蚊菌剂型研制。
胡晓敏教授团队通过对校园蚊虫孳生地调查,发现废弃塑料盆,泡沫箱,废弃陶瓷容器积水等是蚊虫主要孳生场所,明确卫生整顿目标,并为精准施药提供依据。
图1中南民大蚊虫孳生地
在江夏实验室选定的小型水体孳生地(如雨水井、绿化带积水等)开展现场试验,投放芽孢杆菌杀蚊液剂和水凝胶缓释剂,并持续监测药效。
 
  
   | 图2芽孢杆菌杀蚊液剂现场喷洒 | 图3基于水凝胶缓释剂型定点投放 | 
 
  
示范应用表明,基于芽孢杆菌开发的杀蚊制剂能有效降低蚊虫密度,兼具安全性与长效性,未来,将推动技术标准化与产品化,扩大应用范围,为守护群众健康,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