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法霁讲坛”第67期讲座在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研究所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者”、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会长、国际足联道德委员会委员何家弘教授应邀主讲,带来题为“神明裁判——文学与法学的叙事”的精彩讲座。西南政法大学梁坤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建华副教授担任与谈人,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讲座由周遵友教授主持。

何家弘教授从自身经历谈起,分享了从文学青年转向法学研究、再回归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由此引出“神明裁判”这一贯穿人类司法文明的古老话题。他系统梳理了神明裁判的历史脉络,从中国古代盟誓、《汉谟拉比法典》到古罗马与伊斯兰传统中的宣誓制度,再到火审、水审、动物审等仪式化审判方式,展现了早期司法如何借助“神意”实现裁决。

何教授指出,神明裁判虽非科学的查案方法,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权威性、公正性与终局性,与现代司法证明理论存在深层联系。他以审讯方法从古代“五声听狱”到现代“软审讯法”的演进为例,阐释了司法实践中识别谎言技术的发展脉络。
与谈环节,梁坤教授认为,神明裁判的思维反映出信仰对法律秩序的补充作用。刘建华副教授则强调专业深耕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刑事证据中的潜力与挑战。
现场互动热烈,同学们就神明裁判的历史意义与现代启示等问题踊跃提问,何教授一一作答并赠书留念。讲座在师生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