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学院召开人工智能法学微专业建设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系统破解微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新时代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创新注入新动能。我院党委书记邓行、院长潘红祥、副院长杨帆,我院教师周遵友、张军荣、王晓晓、顾德瑞、袁野、郑颖捷出席研讨会,会议特别邀请到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孙翀老师参与讨论交流。本次研讨会由杨帆副院长主持。

会上,杨帆副院长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法学微专业的基本情况。作为学校首批开设的微专业,人工智能法学微专业旨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法学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创新性的交叉学科。
邓行书记强调,微专业建设需找准交叉学科课程开设的平衡点,既要充分凸显人工智能与法学的融合特色,又要紧密结合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确保教学内容让学生既“跟得上”又“用得着”,保障人才培养的实效。
潘红祥院长指出,在首批微专业建设中,可采取“线上课程+线下教学”的模式,以线上课程筑牢知识基础,以线下教学拓展学术视野,实现教学形式的灵活互补。
袁野老师表示,微专业课程设计应坚持以实践案例为导向,精准瞄准学生兴趣点,同时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助力学生更好对接社会需求。
孙翀老师则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层面给出建议,提出可将区块链、人工智能侵权等前沿问题融入教学,帮助法科生理解技术逻辑,为应对相关法律问题奠定知识基础。
研讨会明确了微专业的定位,即以培养兼具法学素养与人工智能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积极拓展课外智慧司法实践。参会老师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的法律争议焦点、课程设计优化路径以及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策略等议题深入展开讨论,为后续课程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人工智能法学微专业建设厘清了方向、凝聚了共识。下一步,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微专业建设高标准落地,为培养兼具法学素养与人工智能思维的创新人才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