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代码:083100 生物医学工程 学硕
培养目标:
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深厚学术素养与卓越科研潜质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一)政治素养与品德修养:学生应秉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严谨的科学态度,涵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与民族地区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宏伟事业中。
(二)学术知识与专业素养: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坚实理论基础、专门知识及学术前沿动态,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生物学和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体系,能够熟练运用先进的学术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精准剖析并有效解决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复杂学术问题。
(三)学术能力与科研创新:着重培育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创新思维与学术敏锐度,使其能够独立策划、设计与实施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项目,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基础研究、医学影像算法的理论创新、生物医学仪器的原理探索等学术方向上,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与强大的技术创新潜力,能够产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四)学术道德与责任担当:培养学生严守学术道德规范与职业操守,秉持对科学研究的敬畏之心与赤诚热爱,树立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民族地区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崇高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适应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快速学术迭代与发展变革,为推动学科前沿突破与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贡献学术智慧与力量。
(五)学术交流与技能素养:学生应熟练掌握计算机学术应用技能,具备卓越的英语学术读、写、听、说能力,能够自如开展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及时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动态,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六)身心素质与全面发展:学生应拥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长期投身学术研究事业提供坚实的身心保障,实现个人在学术追求与综合素质方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学科方向:
(1)健康医学工程
健康医学工程方向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以智能化、个性化健康监测与干预为核心。研究通过可穿戴设备、柔性传感器等技术,实时采集人体生理信号,如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个体健康评估模型,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与风险预测。针对民族地区居民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引发的慢性病,如高海拔地区的心血管疾病、特定民族群体的代谢性疾病等,开发定制化健康管理方案与智能干预系统。同时,探索基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康复训练系统,辅助患者进行运动功能恢复与心理康复,提升民族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2)医学影像技术与疾病辅助诊断
围绕医学影像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诊断开展研究,聚焦医学影像技术创新与疾病辅助诊断智能化发展,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核心目标。综合运用 X 射线、CT、MRI、超声等多模态医学影像技术,深入研究影像数据的获取、重建与优化方法,开发高分辨率、低辐射的新型成像技术,提升影像质量。同时,依托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医学影像智能分析模型,实现对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自动化识别、精准分割与特征提取、病灶检测和定量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辅助决策依据。同时,结合民族地区的疾病谱特点,针对民族地区常见的地方病和多发病,如高原病、民族特色遗传病等,开展医学影像的特异性分析和诊断研究,为民族地区的疾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该方向注重医学影像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影像解决方案。
(3)生物医学检测与仪器
聚焦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和医疗仪器的研发,致力于开发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智能化的检测设备和系统。研究内容包括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与制备,如基于纳米材料、生物识别分子的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指标、生物标志物和病原体。开展医学仪器的硬件设计、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如便携式生理参数监测仪、智能医疗设备、体外诊断仪器等,实现对人体生命体征、疾病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准确诊断。结合民族地区的医疗需求,开发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和偏远地区使用的低成本、易操作的生物医学检测仪器,提高民族地区的医疗检测水平和可及性。该方向注重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致力于推动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的产业化和临床应用。
(4)生物医学信息工程
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方向以生物医学大数据为基础,融合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生物医学知识,解决医学信息处理与分析难题。研究内容涵盖多模态医学数据(如影像数据、基因数据、临床数据)的整合、存储与挖掘,运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算法,实现疾病的智能诊断、预后评估与治疗方案推荐。针对民族地区特有的疾病遗传信息和临床数据,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物医学数据库,挖掘疾病相关的遗传标志物与潜在治疗靶点。同时,开展医疗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优化,如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远程医疗平台,促进民族地区医疗信息的共享与协同,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为民族地区的精准医疗与智慧医疗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课程设置:
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医学成像新技术、医学模式识别等专业课程。
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学位点招收研究生为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实行3年标准学制,延长期不得超过2年。研究生休学、保留学籍时间均计入在校学习年限。
专业代码:077700 生物医学工程(理) 学硕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积极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科学发展贡献力量,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学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掌握生物医学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生物学、医学、工程科学交叉融合的系统专业知识,了解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
2.具有在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独立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在神经工程、医药工程、分子诊断、生物医学材料、细胞与组织工程等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3.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4.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科学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5.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科方向:
细胞的种种功能活动受到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信号转导异常可以导致各种病理过程。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发病机制都与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相关,例如帕金森氏病与受体、信号转导障碍相关,阿尔茨海默病、卒中、肿瘤、炎症均与多环节的信号转导异常相关。本学位点围绕这些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疾病开展研究,设置了以下3个研究方向:
01.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运用网络药理学、膜片钳、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等多种技术手段,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发病机制与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关系,确定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胞信号通路(对于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是关键的神经环路)和细胞信号通路(神经环路)中的关键蛋白。
02.治疗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疾病的特色药物研发
以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胞信号通路和细胞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为靶点,从已经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对疾病具有疗效的传统中药和民族药物中,研发其活性成分,确定其作用机制,开发具有特色的新型治疗药物。
03.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疾病的特色诊疗技术研发
以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胞信号通路和细胞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为基础,研发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疾病特殊标志物,并利用电化学传感、光电传感、光谱传感等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开发检测这些特殊标志物的平台、仪器或试剂盒,达到早诊早筛疾病的目的;结合现代电子学、光学、磁学等手段,研发能够改善细胞信号转导的有特色的医疗仪器。
课程设置:
开设了疾病学基础、神经解剖生理学、现代生物物理、细胞电生理实验技术等专业课程。
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学位点招收研究生为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实行3年标准学制,延长期不得超过2年。研究生休学、保留学籍时间均计入在校学习年限。
专业代码:085409 生物医学工程 专硕
培养目标:
面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以服务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为导向,培养契合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层次实用型、工程型、复合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具体素质能力包括: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执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民族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二)具备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职业、社会、环境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医疗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坚守伦理底线;
(三)系统掌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涵盖医学图像处理与应用、智能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等核心内容,精通1—2种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如医学人工智能算法、医疗仪器原理与设计等,拥有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四)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拥有跟踪与学习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工程应用前沿的能力,能够开展医疗器械创新设计、疾病诊断新方法探索等工程设计与产品开发工作,以及项目规划、组织与协调等工程管理创新活动;
(五)熟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重要的实践实操知识,能够深入到企业或者医院,考察实践;
(六)具有出色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跨学科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各方资源,推动项目顺利进行;
(七)熟练运用外语,具备良好的外文文献阅读、理解与撰写能力,拥有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有效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跟踪国际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最新动态。
学科方向:
01 膜离子通道及其相关药物研发
本培养方向紧密围绕膜离子通道这一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核心应用点,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膜离子通道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开发针对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与膜离子通道异常密切相关疾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究生将系统学习膜片钳技术、分子生物学手段及计算生物学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离子通道靶点的筛选与验证、药物分子的设计与优化等关键技术。同时,与制药企业合作,参与药物研发的全过程,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试验,培养具备独立药物研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02 体外诊断技术与药物研发
体外诊断技术作为现代医学诊断的关键环节,其准确性和时效性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本培养方向注重体外诊断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研究生将深入学习生物传感器、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等前沿技术,结合临床需求,开发新型诊断试剂和仪器。同时,探索体外诊断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如药物筛选、疗效评估及药物安全性监测,推动体外诊断技术与药物研发的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研究生将参与诊断产品的注册申报、市场推广等环节,培养具备产品开发和市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03 智能康养系统研发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智能康养系统的研发成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医疗负担的重要途径。本培养方向聚焦于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研发适用于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的智能康养系统。研究生将参与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与优化,通过集成健康监测、风险评估、个性化干预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同时,与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合作,开展系统的实际应用与效果评估,不断优化系统性能,提升用户体验。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具备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04 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器械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推动医疗器械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迈进。本培养方向专注于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器械研发,研究生将学习并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原理与方法。通过参与智能影像诊断设备、智能手术机器人、可穿戴医疗设备等项目的研发,研究生将掌握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测试及优化流程。同时,与医疗器械企业合作,参与产品的注册申报、市场推广等环节,培养具备医疗器械研发与产业化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05 脑影像数据智能诊断
脑影像数据作为研究大脑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手段,在神经科学、精神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培养方向聚焦于脑影像数据的智能诊断技术研究,研究生将学习并掌握先进的脑影像处理技术及人工智能算法,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开发基于脑影像数据的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参与临床数据的收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及模型训练等环节,研究生将提升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同时,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系统的实际应用与效果评估,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评估的辅助工具。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具备脑影像数据处理与智能诊断系统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06 神经电活动产生和调节机制研究
神经电活动作为神经系统功能的基础,其产生和调节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培养方向紧密围绕神经电活动的应用研究,研究生将通过膜片钳技术、光学成像技术、计算神经科学等手段,深入研究神经元及神经网络的电活动特性。通过参与神经电活动相关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分析神经电活动的时空特性及其与行为、认知的关系,研究生将掌握神经电活动研究的实验技能与数据分析方法。同时,结合神经调控技术,探索调节神经电活动的新方法,为治疗癫痫、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手段。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研究生将参与神经调控产品的研发与临床应用,培养具备神经电活动研究与神经调控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课程设置:
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前沿-应用实践、工程数学、工程伦理、医学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
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学位点招收研究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实行3年标准学制,延长期不得超过2年。研究生休学、保留学籍时间均计入在校学习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