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关于2026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
作者:王珩 编辑:张潇 上传:祝梦欢 审核:潘宏飞、张潇 发布时间:2025-11-11 浏览次数:
一、 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
学院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做好宣传动员,使全体师生能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学习并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树立底线意识,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质量和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上来。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处理好毕业论文(设计)与学生实习、考研、就业等工作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管理,确保本科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指导和监督,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组长:帖军
副组长:张潇
成员:徐胜舟,彭川,王俊,康怡琳,丁凤,王黎,雷声
秘书:王珩
二、明确工作目标,注重过程与质量管理
1、学院加大了对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的征集力度,课题数量保证每学生一题,每年课题更新率应大于90%。
2、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执行各系、学院审核制度。在努力增加课题数量、拓宽课题范围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对申报课题进行把关,结合学院根据往年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预警类题目的集合名单,给出审核结论并重新更新改进。
3、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尽量结合科研、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实际任务,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少于50%。
4、强化科教协同育人。鼓励指导教师将科研课题中的相关内容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以科学研究支撑本科人才培养。
5、允许学生以反映真才实学和创新能力的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性实践项目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学生关于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实践类选题必须在其专业范围以内,并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且须通过开题小组同意。
6、学生选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若因特殊原因确需更换题目的,需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指导老师批准后方可执行并记录在案(系统留存选题变更数据及具体时间),并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实施。中期检查后,禁止学生更换题目或新增学生选题。
7、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通知》要求,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强化学术规范训练,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严格防范202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等违纪问题的发生,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涉及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违纪行为一经查处和认定,学校、学院将依照教育部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8、严格执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全面查重制度。超过学院查重检测标准、不符合学校AIGC检测和校内抽检要求的本科生学位论文,不得参加答辩。系统查重检测、学校AIGC检测和校内抽检等具体工作安排将于2025-2026学年第2学期另行通知。
三、强化指导教师主体责任,提高指导水平
1、认真审查指导教师资格,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 有博士学位、具有科研工作背景和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
2、每名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人数原则上文科及经、管类不超过10人,理、工科及艺术类不超过8人(不包含软件实验班),论文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原则上 一生一题。
3、在校外单位开展论文工作的学生,可聘请所在单位具 有(或相当于)讲师及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同时学院必须为其指定1名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承担对该生的指导及管理工作,校内指导教师为该生论文工作责任人。各专业可以根据需要,聘请校外单位特别是实习基地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
4、学院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随时了解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指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增强质量意识,做好过程监控
1、学院根据各专业特点,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建立与之配套的质量评价体系,开展院级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工作。
2、学院加大检查力度,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监控,重点检查学风、工作进度和教师指导情况,确保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序推进。
3、学院实行自检制度,建立健全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自查自检制度(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系统查重(另含:学校AIGC检测和校内抽检等)-最终版系统上传-抽检信息报送等制度),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监控与质量管理。
五、使用“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
(一)适用范围及对象
学院2026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使用“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面向对象为全院本科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学院各专业负责人、院校两级管理员。
(二)登录方式:
方式一(门户):我校师生可在登入中南民族大学信息门户后,直接进入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路径为:网上办事服务大厅——教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
方式二(校外):https://co2.cnki.net/Login.html?dp=scuec&r=1637671833973&cas=1,注意使用平台(非信息门户)帐号密码。
(三)账号管理
1. 本科生院院负责录入各学院系统管理员账号。各学院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指导教师账号及学生账号,分配学院各种管理角色。
2. 所有教师用户名为工号,按照教师类型登录。学生用户名为学号,按学生类型登录。各相关人员应注意账号的安全保密。师生在首次登录账号后须及时更改密码,关联手机号。
3. 系统使用方法可参阅附件。
(四)存档管理
1、学生论文版本(包括最终版)在系统中完成提交。所有过程材料原则在系统中生成。所有存档材料要求签字处不得缺失,日期正确。
2、论文材料册按照《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办法》(民大发〔2024〕57号)附件3-1中的要求实施。
(1)、学校提供统一印制的“中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资料袋”进行装袋。资料袋中包含毕业论文(设计)材料册一份及装订好的论文最终版正本两份。材料册的装订顺序为:①开题记录表②中期检查表③指导教师评阅表④答辩记录及成绩评定表(两份)⑤学院自主统一配置的选装其他材料:任务书、指导记录表、(校内、校外)专家评阅表等。
(2)、 学院应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电子档案的保存。毕业论文(设计)电子档案存档序为: ①论文最终完整版本(包括正文、设计图纸、说明书等)②开题记录表 ③中期检查表④指导教师评阅表 ⑤答辩记录及成绩评定表 ⑥ 简洁查重报告单⑦ 学院自主统一配置的其他材料:任务书、指导记录表、专家评阅表等。
注:以上材料册中所含表格详见《中南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办法》(民大发〔2024〕57号)附件3-1及学院各专业(系)指定的符合专业工程教育认证需求的相关模板表格。
(五)学院根据近年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实际及有关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需要,202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构成及设置评分权重拟设置如下:

六、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标分配
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2026届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在籍本科学生共613 人(其中:2022级计科130人,2022级软工(含2023软实)142人,2022级网工72人,2022级人工智能59人,2022级自动化123人,2022级轨道35人,2022级机械52人)。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学院专业师资实际情况,原则上要求每位教授、副教授必须参加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学院每位教师可最多指导10名学生(8名普通毕业班学生和2名软工实验班学生),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确认、学院适当调整”的办法进行课题分配。
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及进度安排
时 间 |
工作安排 |
2025-7-1至2025-7-10 |
教师在知网毕设系统提交论文选题及选题专业方向等信息 |
2025-7-9至2025-7-10 |
各系、各专业负责人、学院对课题审核 |
2025-7-11至2025-7-13 |
学生进行系统选题,教师系统确认 |
2025-7-14至2025-7-15 |
协调课题 |
2025-11-30 |
公布论文选题确认表,完成全院师生双选确认 |
2025-11-30前 |
选题学生与指导老师联系,到指导教师实验室报到,进入实验室开始毕业论文工作 |
2025-11-30前 |
所有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开题 |
2026-03-30至2026-04-10 |
全院随机抽查开题报告、任务书、指导记录等,并完成学院中期检查抽检 |
2026-04-28至2026-05-24 |
毕业论文查重、学校AIGC检测和校内抽检、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 |
2026-05-26至2026-06-05 |
学生上传毕业论文正式版。 全部纸质材料上交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录入、提交论文成绩。 |
2026-06-06前 |
推荐学校优秀论文。 |
2026-07-01前 |
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分析和总结工作,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
2026-8月至9月 |
按上级通知要求开展本科学位论文信息补充及原文上报工作。 |
附件:
附件1:知网毕设使用手册(学生)2022版
附件2:知网毕设使用手册(指导教师)2022版
附件3:知网毕设使用手册(专业负责人)2022版
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2025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