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旗领航 数智报国”实践团 赴红安县开展暑假社会实践
作者:沈易军 编辑:沈易军 上传:祝梦欢 审核:王魏芳 发布时间:2025-07-04 浏览次数:
值此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恰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深化巩固阶段,2025年7月2日,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精心组建一支由6名新发展党员与1名发展对象构成的“党旗领航 数智报国”实践团赴红安县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旨在通过沉浸式红色研学,引导青年大学生党员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了解革命事迹,聆听革命故事,感悟红安革命老区的人文底蕴和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作风,在实践中领悟大别山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院党建工作联络人、2023级本科生辅导员沈易军、2024级本科生辅导员黄炎垒带队参加社会实践。
参观红安县文化馆 实践团队供图
首先,实践团队前往红安县红色文化馆,重点参观了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馆内,成员们驻足细观红安绣活、传统油面制作技艺、皮影戏表演以及红色歌谣等非遗项目,通过实物展陈、影像记录与互动体验,全方位感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的交融共生。此外,团队成员围绕非遗技艺中蕴含的革命智慧展开深入研讨,挖掘传统工艺如何成为红色精神传承的载体,探索非遗活化在当代革命文化传播中的创新路径。
随后,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红色革命故事”的传承人、拥有38年党龄的罗厚斌老同志为实践团队讲授现场专题党课《红安人与党的密切联系党史小故事》。他系统回顾了从建党之初,到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期间红安籍的代表性党员,详细阐述了“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红安精神,他深情表示:“这些历史片段,是对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不朽贡献的红安籍七大代表和他们战友的最好告慰,也是对历史的回忆和尊重,我们应铭记这段党史上重要的一页。”最后,他寄语实践团队成员,希望“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讲红安故事。”
参观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馆 实践团队供图
紧接着,实践团队抵达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馆,怀着崇敬之情瞻仰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随后依次参观了将军馆、董必武纪念馆和李先念纪念馆。在“黄麻起义”主题展区,团队成员驻足凝视,透过泛黄的历史文献、斑驳的武器装备和复原的起义场景,深入探寻这场揭开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序幕的重要事件,以及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的光辉历程。通过讲解员对“23年红旗不倒”革命精神的生动诠释,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大别山儿女“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斗争品格。在将军馆中和董必武纪念馆中,团队成员们更是全面系统了解到了从大别山到鸭绿江抗美援朝中的红安英雄群体的英雄事迹,以及董必武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光辉而伟大的一生,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长胜街 实践团队供图
当天下午,实践团成员继续寻访红安县七里坪镇,来到长胜街,这条被誉为大别山区“红色第一街”的百年老街,至今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与革命时期的标语遗迹。队员们依次驻足于“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黄安县苏维埃经济公社”“列宁小学”等红色旧址前,深深将“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革命誓言刻入心中,烙进血脉。
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 实践团队供图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七里坪镇八一村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该烈土墓区立有自“黄麻起义”至新中国成立及抗美援朝战争时期1481座红安籍烈士墓。他们顶着烈日骄阳,缓步前行,当他们来到刻有“无名烈士之墓”前,他们久久伫立,这些湮没于历史的英雄,年龄最小的仅15岁。在烈士纪念广场,他们佩戴党徽,集体默哀三分钟。
本次“党旗领航 数智报国”实践团赴红安县开展暑假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震撼心灵、铭刻于魂的党史学习教育之旅;更是一次引导青年大学生党员砥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的“行走的思政课”和“一线党课”。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每位成员都深切感受到了红安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和红安精神内涵,他们必将红色基因铭于心、融于魂,并转化为数智报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毅前行。一直以来,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着力构建长效化、系统化的党员教育培养机制,将党员教育融于日常管理,延伸至社会实践中,通过访革命旧址、听革命故事、传红色精神,持续引导大学生党员传承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国家情怀,始终坚持与祖国同向,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