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邀请浙江大学专家 共探AI人才培养新路径
作者:康怡琳、莫海芳 编辑:王珩 上传:祝梦欢 审核:帖军 发布时间:2025-06-25 浏览次数:
6月19日,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超教授应邀来访我校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围绕“人工智能专业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专题研讨。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帖军,副院长张潇,及教师代表共10余人参与了此次交流。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学者,吴超教授分享了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宝贵经验。在专业建设方面,吴教授提出了“AI+领域”交叉融合理念,并通过现场展示浙大的创新实践案例,生动阐释了这一观点。他强调,“未来十年,AI竞争力在于‘纵向技术深度+横向场景宽度’的双轮驱动”。在课程建设方面,他介绍了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实训平台——智海平台,并详细阐述了其构建的分层教学体系,为不同基础和学习目标的学生提供精准化教学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吴教授建言:“人工智能的落地生命力,在于与地方产业的基因融合”,强调应着力培养既掌握核心技术、又深谙特定应用场景的复合型人才。
座谈会上,研讨氛围热烈务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的教师代表们结合吴超教授的分享,就我院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教师们聚焦于如何将“领域创新”有效融入现有课程体系、如何借鉴浙大经验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构建更有效的机制推动“纵向技术深度”与“横向场景宽度”双轮驱动在本土化人才培养中的落地等议题,与吴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吴超教授对我院教师提出的具体挑战给予了回应,并分享了浙江大学在相关课程共建、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思考,为我院专业建设的深化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参考。人工智能公共教育教研中心的教师代表们就人工智能公共课分类教学的核心环节,与吴教授展开富有建设性的深入探讨。吴教授分享了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公共课程建设、特别是因材施教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前沿探索。他详细介绍了浙江大学在教材建设、差异化教学内容组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训平台开发、智能化考核评价工具应用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创新思路,对我校人工智能公共教育教学中心提出的具体问题给予了极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本次研讨聚焦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通识课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内容充实、交流深入。吴超教授带来的前沿理念、实践经验以及在公共课教学方面的创新做法,为我院进一步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提升人工智能专业与公共教育教学质量注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