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English>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一、学院简介

生命科学学院于2004年建院,由1988年创办的生物化学专业发展而来。现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4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技术为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生物制药、生物育种、食品质量与安全为湖北省战略新兴专业。2019年生物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入选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2020年5个课题获教育部新农科改革与实践项目支持,2021年3门课程入选湖北省一流课程建设。

学院现有近2万m2的实验大楼,拥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国际合作基地,建设有1个人脑资源库,1个中国民族地区特色生物资源大数据中心,5个自然保护区实验基地,20个校企共建实验平台和5个研究生工作站。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61名专任教师,66.7%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高级职称35人,博士生导师11人,20人次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

学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认真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聚焦人才培养的“三全”育人机制,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数教师结合民族地区需求开展课题研究,有6人在民族地区进行过技术挂职服务;教师队伍中涌现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教工支部1个,湖北省劳动模范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3人,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3人;有2名教师成为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的骨干。

三、学科建设

生物学一级学科立足民族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着力培养志愿服务民族地区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型高端人才,形成了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2003年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2011年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获批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2014年成为湖北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2021年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获教育部审核通过。

学院现有生物学(学术学位硕士)、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生物学一级学科设有植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四、人才培养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大力提高培养人才的素养和技能。近年来,人才培养以学科竞赛为着力点和抓手,聚焦学生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提高学科竞赛的学生覆盖度(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和质量,获奖人数占总学生数的比例近40%,在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中共获奖162项。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和民心工程。近年来,学院加强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实施包干制,促学生考研和就业。一是积极营造考研氛围,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和公共课复习迎考;二是建立“就业信息库”,落实“一人一策”,进行精准化指导和个性化全覆盖。近年来,考研质量与升学率呈现逐年增长、专业多元交叉、留学目的国多样化的良好局面。考研升学率2019年、2022年排名全校第一,2022年升学率达到45.95%的历史新高,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95%;研究生考博升学率12.3%,研究生就业率达95.5%以上。

毕业学生主动到民族地区和基层工作。近5年培养的183名硕士毕业生中有41%比例的学生回中部和民族地区工作,成为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创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五、科学研究

围绕民族地区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在植物本底数据收集与建库、水稻抗病耐寒品种开发与推广、苦性植物资源药用研发、人脑库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与优势。

近5年(2017-2021年),学院承担和参加的“863”、“973”、国家重大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等项目共135余项,经费额达2527多万元。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有399篇(SCI论文159篇),授权发明专利91项,实现成果转化3项;取得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8项。此外,教师自主研发能力和科学研究取得历史性突破。近年来,青年教师科研实力后发优势突显,标志性成果发表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Top期刊上。

六、社会服务

学院聚焦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生物医药,服务生物产业、大健康等国家战略,长期致力于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为民族地区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和帮扶。近3年承担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合同经费额达612万元左右,以良好的“政用产学研”促协同发展。

在生物农业方面,将七叶一枝花种子快速繁育技术运用于种苗繁育,在长阳等民族地区年产种苗1500万株,有效解决了种苗繁育难题;在鄂西南稻作区开展高山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累积推广面积达126.6万亩,新增产量500多万公斤,新增产值1亿余元。

在生物制造方面,开发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耐热饲用酶,实现了新型高端饲用酶制剂的规模化生产,部分产品已推广至国际市场;围绕功能性微生物代谢物的发酵生产、分离制备、生物学效价评定及其功能机制开展全方位合作,立足于大健康领域,促进校企双方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

在生物医药方面,建成亚洲最大的中国人脑库中心,收集人脑标本1800个;有效开展国内外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助力我国脑科学研究,推动武汉市遗体捐献计划的发展;借助自主制备的基因敲除小鼠,发现生物信号在哮喘等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筛选出能够影响生物信号、有新药开发价值的植物活性物质10余种,部分已获专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