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动态>正文

陈绍华副教授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占伟

近日,我校杜冬云教授课题组在化工和环境工程领域权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一区TOP,IF=13.2)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Dissolved humic substances-mediated electron shuttling unlocking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reactivity inShewanella oneidensisMR-1 systems for enhanced Cr(VI) removal,其中我校资环学院硕士研究生何淑玉为论文第一作者,陈绍华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中南民族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铬及其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电镀、制革、造纸、冶金和纺织等行业。生产过程中含铬废水的不合理排放或含铬岩石矿物的自然浸出,会使其进入河流、湖泊及地下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纳米零价铁(nZVI)因比表面积大、还原性强和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还原去除多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它不仅能处理地表水中的Cr (Ⅵ),还可方便地对地下水中的Cr (Ⅵ)进行原位修复,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含Cr (Ⅵ)废水处理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n ZVI反应活性高,在使用过程中表面易钝化并生成一层致密的铁氧化物钝化层,导致其活性急剧降低,降低了Cr(Ⅵ)的处理效果,限制了nZVI修复技术大规模的应用。

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法改性nZVI来抑制钝化层的形成,成本高、易产生二次污染。该研究则采用微生物方法来解决nZVI表面钝化问题,即基于异化铁还原菌可利用nZVI表面钝化层中铁氧化物为电子受体,将其还原成可溶Fe(II),以此解决nZVI在反应过程中表面钝化问题,并利用天然环境中的溶解性腐殖质(DHS)为电子穿梭体进一步加速钝化层溶解,从而长时间维持nZVI的活性。此外,生成的活性Fe(II)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可以继续还原Cr(VI),从而实现水体中Cr(VI)的高效、快速去除。同时研究还构建了DHS的分子结构和Cr(VI)去除速率常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这项研究提出一种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解决nZVI表面钝化层的新方法,应用前景广阔。该技术通过微生物方法解决nZVI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易钝化的瓶颈问题,为推动nZVI修复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项目资助。

陈绍华副教授长期致力于重金属废水治理新技术、铁基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应用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Bioresource Technology》《Chemospher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2506886X



编辑:杜冬云   审核:刘子元、陈鹏冰   上传:刘瑾   发布时间: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