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文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结合2025 年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5月17 日上午,民族学博物馆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第三届博物馆馆藏“三交”文物讲解大赛。
本次大赛面向全校学生,经过前期广泛动员与初赛选拔,来自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计算机学院、教育学院等8个学院的22名选手脱颖而出,晋级决赛。决赛现场,选手们以民族学博物馆及湖北地区馆藏“三交”文物为核心,用多元视角解读文物背后的民族融合密码。

大赛现场。周佳颐 摄
从唐代乐伎陶俑展现的民族友好往来,到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蕴含的工艺交融智慧;从云梦睡虎地秦简记录的历史统一进程,到长沙窑釉下褐绿彩胡人碗呈现的丝路贸易盛景,一件件文物在选手们的生动讲述中“活”了起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吴珊珊说:“我选择的文物是来自4000年前的露齿笑玉神人头像,它不仅代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见证。”
经过激烈的角逐,音乐舞蹈学院罗子微、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管慧婷、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陈一伊3名同学荣获一等奖,计算机学院林扬鑫等5名同学获得二等奖,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何蓉蓉等8名同学荣获三等奖,其他同学荣获优秀奖。

一等奖获奖者合影。周佳颐 摄
大赛特邀湖北省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钱红、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袁亚妮、武汉博物馆副馆长邓琰三位研究馆员担任评委。赛后,评委们从讲解内容深度、表达技巧、精神风貌等维度进行专业点评,选手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本次大赛以文物为桥梁,引导青年学子深入挖掘民族交融的历史脉络,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民族学博物馆通过馆藏“三交”文物讲解大赛,推动博物馆文化在时代变迁中持续焕发活力,助力青年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