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
从江城到边疆,青春筑梦正当时。近年来,不少民大人从江城来到新疆,扎根边疆广袤田野,书写不平凡的青春篇章。
2019年6月,温孟鑫结束了民大的7年时光,踏上了前往新疆喀什的飞机,成为喀什大学的一名辅导员。
一、胸有大志,一定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临近毕业,温孟鑫得知新疆赴内地高校招才引智,他主动参加应聘并成功入选。
喀什地区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距离武汉约4500公里。据温孟鑫的辅导员唐文翰回忆,家住宜昌的温孟鑫虽未跟老师们聊过他的西行之志,但同级好友王卫赴喀什就业的选择,很可能成为他职业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工作中的温孟鑫。
在校期间,温孟鑫曾递交入党申请书,当被问到“为何入党”时,他坚定地回答:“党组织需要像我这样的优秀人才”。这句话让辅导员唐文翰印象深刻,此后也常提醒他“既然立志入党、成为党员,就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党的事业”。这份初心与好友的选择相互映照,为他日后的抉择铺就了道路。
二、回馈家长信任,以“养花”心态陪伴学生
温孟鑫时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带领学生开展党团活动、班级活动、志愿服务的动态,尤其是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他坦言,初到喀什,自己时常因为干燥的气候流鼻血,但热情的同事、学生和家长,让他很快适应了这里。

温孟鑫和学生交流。
家访,是每年寒暑假温孟鑫的“必修课”。“虽然提前跟学生沟通过不会留下用饭,但学生和家长依然早早准备好丰盛的饭菜,热情地邀请我们留下用餐”,每当遇到这种场景,温孟鑫总会告诉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家长的这份信任。
“手机24小时开机,不敢漏接一个电话,住进学生寝室,方便学生随时能找到我。”温孟鑫说,辅导员的工作看似简单重复,但是由于学生来自天南海北,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性格特质和学习基础,工作方式也要因人而异,但只要真心付出,每一个学生都会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
2023年春,一名学生因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学业,温孟鑫亲自将学生送回内地,交到家长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和调整,这位学生满怀信心地重返校园,不仅迅速融入了集体生活,还主动承担起了学生干部的职责,展现出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育人如养花,温孟鑫认为,尊重学生个性,耐心付出,每一个学生都会“生机勃勃”。
三、“脑勤、嘴勤、手勤”,用爱连接每一颗年轻的心
宜昌至喀什路途遥远,为节约开支,自工作次年暑假起,温孟鑫便鲜少回家。暑期留校时,他一边处理家访、交流和接待等行政工作,一边时刻关注留校学生,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留校的学生,一部分是备考的,还有一部分是和我一样,想节省些路费的。”温孟鑫在帮助困难学生方面,做到的“脑勤”——在查寝时发现学生靠泡面汤或泡馕充饥;“嘴勤”——催促经济困难学生领取学校提供的免费保障餐;“手勤”——为符合条件的学生申请困难补助。温孟鑫曾帮助过一名身患肿瘤且家庭遭遇变故的学生,为其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并以学院名义捐款。这名学生在康复后,给温孟鑫发了1000多字的感谢信,让他又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给学生们开班会。
如今的温孟鑫,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大学时“党组织需要像我这样的优秀人才”的立志话语。他以教育者的初心与坚守,诠释着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高尚精神,为边疆教育事业浇灌希望。正如他大学辅导员对他的期望——“用青春年华、无悔汗水,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灌注出一朵又一朵民族之花”。他也希望,他的故事可以激励更多人投身边疆建设和教育事业,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