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简报第十七期
发布时间:2022-11-03 浏览次数: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二〇二年第1

 

(总第17期)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主办2022730

 

 

 

 

 

本期内容

 

 

中心新闻报道

中心学术活动

中心成果统计学术理论动态

 

 

 

 

 

 

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心新闻报道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多次参加各类评审活动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校

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受聘为鄂州市党史学习教育顾问

中心召开2022年度省部级科研机构重大招标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会

中心研究员朱磊副教授受聘为武汉市委讲师团理论宣讲专家

中心部署推进迎接教育厅关于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评审的各项工作

中心学术活动

电子科大吴满意教授为我院师生讲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志强教授参加《思想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会

中心师生举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及实现路径”读书会

中心召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期中教学座谈会

吉林大学韩喜平教授为我院师生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

上海交大杜玉华教授为我院研究生开展讲座

中心成果统计

中心2022年上半年主要成果情况

◎ 学术理论动态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54次学科论坛暨第十届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论坛在我校召开

 


 

◎中心新闻报道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多次参加各类评审活动

2022年2月至7月,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作为评审组长和评委,分别参加了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和东湖学院的各类评奖和科研项目的评审活动,彰显了中心的学术影响力,扩大了中心的社会影响力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校

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2022年4月至7月,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作为答辩主席和评委,分别参加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活动,已成为中心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不仅可以了解兄弟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心的影响,为中心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明确了方向。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受聘为鄂州市党史学习教育顾问

2022年7月16日,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受聘为湖北省鄂州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顾问。鄂州市委书记孙兵同志亲自为徐柏才教授颁发聘书。


中心召开2022年度省部级科研机构重大招标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会

 

2022年6月9日上午,我校2022年度省部级科研机构重大招标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会在1-501会议室举行。课题组成员徐柏才、巴玉玺、李学保、祁帆、魏大江,学校科学研究发展院负责人覃瑞教授,院领导杨金洲、黎海波,评审阎占定、孙明福、李春燕、董杰、朱磊等人参会。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进行发言。他从目标导向、前期准备等方面介绍了该课题基本情况。

中心研究员、课题负责人巴玉玺汇报开题准备情况。他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开题报告的主要结构,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阐述;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价值意义;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融性、一致性及理论基础;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五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日常教育活动四个方面着手。同时也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进度、研究目标以及课题研究分工情况等。

专家提问环节,阎占定、董杰、孙明福、李春燕、朱磊等与会专家根据该课题的基本情况分别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可行建议。课题组成员巴玉玺、李学保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一一作出回应。

 


中心研究员朱磊副教授受聘为武汉市委讲师团理论宣讲专家  

 

据悉,为建强市委讲师团理论宣讲专家团队,武汉市委宣传部成立了由130位在汉高校、党校及社科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构成的新一届市委讲师团。中心研究员、办公室主任朱磊副教授入选市委讲师团理论宣讲专家团队


中心部署推进迎接教育厅关于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评审的各项工作  

 

 

2022年5月至7月,中心召开系列会议,部署有关迎接教育厅关于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审的各项准备工作。

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主持会议并强调,做好此次迎检工作意义重大,对于全面回顾中心成立以来的建设成效,全面梳理中心发展面临的各项挑战,系统优化中心研究布局和人员结构,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实战检验。要高度重视迎检工作,标准要高,材料要全,时间要准,工作要实,以高度的责任心圆满完成基地评审各项准备工作。

中心成员不畏酷暑,精心准备,团结协作,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了此次评审的材料准备、审核和提交工作。

 


 

◎中心学术活动

 

电子科大吴满意教授为我院师生讲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20223月21日上午9:30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领航讲堂第二十三讲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教授为我们讲解主题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问题的思考”。会议由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黎海波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加本次会议。

吴满意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特征、理论创新的核心议题、理论创新的内容指向、理论创新的价值反思四部分来讲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问题的思考”。其中第一部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特征,强调“基本理论”要体现:基础性、涵盖性、关联性、支撑性、实践性,这五个方面的性质把握概念链接,注重范畴推演,强化要素组合。同时告诉我们大数据思政教育是一种系统性互联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多元主体的融合一致性、全域拓展的互联互通性、互动参与的及时高效性、创新过程的优化智慧性、时效提高的可测量性。

第二部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核心议题,吴满意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全新境遇和挑战出发,结合当代实际热点问题探讨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变与不变的问题。同时他提出在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新形式、新问题、新动向和新特点成因如何考量?何以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同时结合新要求而完成理论方面创新?如何确保技术介入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立大德树新人的根本使命三大问题。

第三部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内容指向,吴满意提出四大点: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关系问题、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问题、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差异、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的机构优化问题。针对这几点吴教授引导我们思考“技术嬗变状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重构问题”,他启发同学们从以下四个方向解决该问题,即大数据时代师生关系重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与需求关系、教育内容的展示与技术表达之间的关系、教育信息传导与信息自决权之间关系问题。

第四部分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价值反思,吴教授建议更加完整地研究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问题,还需要对以技术反噬为代表的各种“反噬”问题的审视与解决,在技术带入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生态变化中的问题集合,以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之中。他列举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问题、融合问题、整合问题三个问题供同学们思考。最后,吴教授表达了对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感谢,同时也欢迎民大师生去成都进行学术交流。

会议最后由中心研究员张春枝进行总结首先,她表达了对吴满意院长参加本次领航讲堂的感谢,其次,她对发言做了系统梳理,赞同“思想数据化,数据思想化”、“每个人都是专家”、“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等一系列精彩阐述。最后,张老师强调听了吴教授的讲解获益良多,建议同学们要勤思考,明晰问题意识,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志强教授参加《思想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会

 

4月1日上午,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了《思想道德与法治》集体备课会。本次备课会邀请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志强教授主讲,思政教研部全体师生参会,会议由中心研究员张涛华主持。

李志强教授做了《道德与法律关系的20个认识误区》专题报告。李志强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论述如何融入课堂进行了深入讲解,对道德”“伦理”“法律”“治理四个概念上的认识误区进行澄清,并强调要认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就要澄清这四个概念。李教授还对政治与法治的维度”“道德权利的四个方面”“道德不仅有义务还包含权利”“何谓治理”“道德与法律的交叉问题”“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是否只讲情,法律是否只讲理”“法制是否必然带来法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案例。

张涛华就此次集体备课进行总结,他强调李教授的讲座是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典范,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教学示范课,也是一场引发师生对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深入探索的科研之旅,这对于我院思政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中心师生举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及实现路径”读书会

 

为加强我院研究生学术创新、学术思考能力培养,增强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敏感性,我院“知·行”读书会第八期于2022年4月29日晚上6:30在文一楼501会议室召开。本期读书会分享主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及实现路径”。大会由研究生张佳欣同学主持,中心成员董杰、张涛华、覃小林、朱磊、姚上海、巴玉玺、董梅昊等研究员应邀参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期读书会。

在主题发言环节,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王孛孛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相关概念阐释、陷入困境、转向的内涵与意义、转向的实现路径四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及实现路径进行了阐述。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褚杨锋从主体间性的概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之辩、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分析三个方面对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进行思考。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姚子涵,梳理了2014年至2021年间知网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献,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解析、国内相关研究梳理两部分阐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三个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在自由讨论及提问环节,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刘玉婷、努尔亚、王路瑶、李琳同学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疑问,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老师和同学们激烈地讨论,将现场氛围推至高潮,在两个多小时的读书会中,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互相讨论,认真思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及其实现路径”这一主题真正做到了明其要意,悟其启示。

与会老师对三位主讲人的主题汇报进行点评,并为学生答疑解惑。中心副主任董杰说明了此次读书会选题的缘由,希望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增强学科意识。同时他也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从哲学角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第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修正还是超越。第三,我们可以在什么范围什么条件下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中心研究员覃小林对三位主讲人的选题和主持人的讲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课题时要切入到问题的热点和疑难点。他强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现代化过程中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心研究员张涛华从理论基础、转型是否成功、是否主流思想三方面进行探讨。中心研究员董梅昊肯定本次读书会的选题成功,紧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同时同学们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中心研究员巴玉玺肯定了前四位老师的点评,他强调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问题要重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中心副主任姚上海教授从感想、建议、体会三点深刻分析三位同学的讲解,五位老师的点评,他表示参加本次读书会不虚此行。


中心召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期中教学座谈会

 

为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回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4月21日中午,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在1-501召开学生期中座谈会。中心研究员、专业教师朱磊、张春枝、王依依,校教学督导覃小林,以及2018-2021级本科生代表参加会议。

学生代表在座谈会前收集了各年级学生的问题,会上就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安排、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实践操作技能提升、课堂课外师生互动交流等方面建言献策,期待能在本科阶段夯实学科知识基础和提升实证分析能力,并得到更多学业和生活上的指导。与会教师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与建议,针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同时对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大学生活适应性训练等给予指导。

老师们表示,座谈会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会认真考虑同学们的意见与建议,做好反馈沟通,希望同学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安排好大学生活,在专业学习中找准发展方向。思政教研部将以本次座谈会为契机,反馈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管理工作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和专业建设发展而服务。

 

 


吉林大学韩喜平教授为我院师生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

 

2022年4月29日晚上七点,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领航讲堂第二十七讲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韩喜平教授为我们带来主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的讲解。会议由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黎海波主持,副校长段超、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金洲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段校长致欢迎辞,表达了对韩喜平长期支持和指导我们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诚挚感谢以及对讲座的热烈欢迎。

正式讲解之前,韩喜平教授对我院“领航讲堂”的设立与推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这是符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发挥马克思主义领航作用的要求的,是我们为构建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的知识体系而努力的体现。紧接着,韩喜平教授提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关键在于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部分承担自己的责任。由此,韩喜平教授引出了关于思想政治课的问题意识的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回答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韩教授认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并从三方面对此进行阐释——思政课属于教育的范畴,而教育本身就是对“问题”的释疑解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而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的核心内容;思政课本身就是回答学生问题。

第二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职能要求回答问题。韩教授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能,其教学成效直接关系着学生自身成长需求、关系着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知评价、关系着学生理想信念的选择、关系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需要其教学实践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俱进地深化其改革、发展和创新。因此,大学生的自身成长需求、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都要求思政课必须回答问题。

第三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回答什么样的问题。韩教授提到,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事”“时”“势”,就是要坚持问题意识,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交汇点,面对学生教学中关心的热点问题、党和国家大方针政策问题、理论实践问题以及个人思想困惑等,都要给予回答并敢于回答,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学生,让广大学生真正受益、终身受益。

第四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才能有效的回答问题。韩教授强调,思政课能否以“问题意识”为教学导向,有效回答问题,关键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思政理论界教师需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功底、足够的教导耐心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创新回答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中践行问题意识的可能和程度,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以“问题意识”,启发引导和教育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在最后的交流讨论环节中,针对老师同学们提出的“如何更好地创造思政课课堂氛围”“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等问题,韩喜平教授进行了耐心细致地回答。最终,黎海波副院长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他认为,韩教授以深刻的理论、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思政课的问题意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精辟透彻,让师生受益良多,希望老师们同学们在学习与科研的过程中要养成问题意识,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术研究融入立德树人的时代实践中。


上海交大杜玉华教授为我院研究生开展讲座  

 

2022年5月20日19:00,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领航讲堂第二十九讲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玉华教授为我们讲解“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理论意涵、现实依据及行动路径”。讲座由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黎海波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魏大江以及2020级、2021级研究生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魏大江书记致欢迎辞,对杜教授为我院师生作辅导报告表示欢迎,对杜教授长期以来关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表示感谢。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压力,我们要学习领悟好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不断创造高品质生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主动为国担当,为民奉献,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笃定前行。

杜教授以“高品质生活”的选题缘由为切入点,提醒我院学子研究选题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领航作用,要能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由此,杜教授引出了关于创造高品质生活三个方面内容。

深刻理解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理论意涵。杜教授提出“三个就是”,高品质生活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新发展阶段的确证,人的需要的满足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高品质生活就是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需要不断发展为对内在精神文化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高品质生活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品质生活是人民实现全面小康之后的更高需求,必将促进新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

深入把握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现实依据。杜教授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可行性和制约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多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新发展阶段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同时提到,中国由“跟跑”到“并跑”并逐渐“领跑”,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仍存在着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

坚定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行动路径。杜教授提出“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为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坚持供给侧、需求侧双侧改革,为高品质生活提供有效供给。三是,坚持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优势,为高品质生活提供主要来源。四是,坚持完善以民生为重点的制度建设,为高品质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在最后的交流讨论环节中,针对老师同学们提出的“如何利用大思政课堂推动高校大学生在文化精神上的高品质生活建设”,“在乡村振兴接力脱贫攻坚,确保脱贫不返贫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行动该如何建设高品质生活”等问题,杜教授进行了耐心细致地回答。

黎海波副院长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黎院长首先对杜教授正式开讲前对我院学子耐心细致的选题辅导表示感谢。其次,黎院长认为讲座过程中杜教授以深刻的理论、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相关问题,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精辟透彻,对我院师生的学习、思考、实践,对我们学院未来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中心成果统计

中心2022半年主要成果情况

编号

论文/项目

刊物/出版社

1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探讨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11期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四化”论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6期

3

覃小林

新时代榜样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探析

青海教育2022年第4期

4

姚子涵

覃小林

唐雨璟

黄麻起义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探究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5

5

巴玉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2022年度省部级科研机构重大招标课题

 


◎ 学术理论动态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54次学科论坛暨第十届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论坛在我校召开

202272日,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全国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联席会主办,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54次学科论坛暨第十届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全国4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作者和青年师生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杂志、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代表,湖北省社科联负责同志,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200余人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展开了热烈研讨。

 

大会开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段超教授主持。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边境致辞,他代表学校对与会领导、专家、媒体嘉宾等表示热烈欢迎,强调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召开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中南民族大学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相关情况;特别指出新发展阶段做好青年工作、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献言计策,为做好青年工作、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益建议。

窗体顶端

 

2022年7月2日,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全国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联席会主办,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54次学科论坛暨第十届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论坛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全国4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作者和青年师生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杂志、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代表,湖北省社科联负责同志,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200余人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展开了热烈研讨。

大会开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段超教授主持。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边境致辞,他代表学校对与会领导、专家、媒体嘉宾等表示热烈欢迎,强调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召开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中南民族大学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相关情况;特别指出新发展阶段做好青年工作、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献言计策,为做好青年工作、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益建议。

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喻立平在致辞中谈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喻立平突出强调了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未来逻辑三个层面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理阐释;要围绕“两个结合”,构建能够推动社科界进行理论探讨的机制,搭建深入实践、了解国情的平台,培养致力于推进“两个结合”的人才。

随后的主旨报告环节分别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副主编郑瑞、中南民族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六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分别进行主题发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主旨发言。她纵向考察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论断的提出;强调要理解知识体系,体会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关系;主张认识“中国自主”,从立足中国实际、继承中国传统、回应外部关切、解决中国问题、进行自主创新、发展中国理论六个方面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所包含的基本要素。

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从做研究是基础、抓重点是关键、讲故事是手段三个层面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做研究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重要基础,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学内容和科学方法;抓重点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重要环节,要抓学生关心的疑点难点问题、要抓理想信念何价值引领问题、要抓教材体系中的关键问题;讲故事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有效途径,讲故事要结合教学内容、要注重方式方法。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黄蓉生教授围绕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强调要深刻理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要坚定站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立场、要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科研实践。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骆郁廷教授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讲话精神的学习,分享了关于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关键作用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问题、加强建设“经师”与“人师”统一的优秀教师队伍问题的思考。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从作为常识的讲道理、思政课的特点与目标、当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阐释了思政课为什么要讲理;并就新时代思政课如何讲好“理”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关于讲什么理,要做到真理与伦理、情理,政理与学理、哲理,原理与道理、事理的有机统一;关于如何讲理,要做到大理与小理、应然与实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祝黄河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从历史进程、内在特点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他分四个阶段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价值的人民性、目标的连续性、内容的时代性、战略的自洽性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特色;从开辟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模式、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辉煌、拓展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新选择、描绘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前景等方面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下午,研讨会分民族(地区)高校分论坛、湖北省高校分论坛和研究生分论坛三个分会场进行研讨。

民族(地区)高校分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民族地区院校思政课建设改革”、“如何讲好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融入思政课课堂”等主题展开。分论坛由《民族教育研究》执行主编海路教授、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周丽华研究员主持,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彦智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孟凡东教授担任点评。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英教授强调落实思政课讲道理要求,需要深入落实引领学生、突出政治、讲深讲透三个要求。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松涛教授认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做到让学生“能听”、“想听”“爱听”。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宪章教授认为办好思政课要坚持课程建设为基础,学科建设为支撑,教学改革创新为关键,提升质量、追求实效为目标。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玉雄教授指出新时代需要尽教书育人之责、有学科自信,教学科研结合“大先生”。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铜柱教授认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把握学科建设与思想信仰、学科研究与意识形态、学科专业与人才质量、学科发展与思政课要求、学科优势与社会服务五组关系。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玲教授探讨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玉堂教授分享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及实践路径的若干思考。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傅锁根教授分享了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思考。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玢教授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并以共享价值擢升共同诉求、以共通情感凝聚民族团结、以价值自觉巩固国家统一。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怀彬教授就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学科定位、学科内容、学科课程设置、学科服务功能定位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文洲教授以《简明新疆地方史》课程为例,阐述民族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讲道理与讲故事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明波教授分享了地方民族院校思政课教学在转变理念、打造智慧课堂、推进考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促进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发展等五个方面的经验。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瑞敏教授做遵循“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求,分享了把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堂的实践探索经验。

湖北省高校分论坛主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展开。分论坛由《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建国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报明海英主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陈艳华编审、《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哈正利教授担任点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罗永宽教授强调了高校学生坚定政治认同的重要性,指出政治认同应贯穿高校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岳奎教授指出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在于中国的现代化。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伟军教授在梳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政策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总结了历史经验和对新时代的启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雷江梅教授指出高校思政课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熊友华教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工具价值突出的问题,从学科建设的人本归宿、人本依托、人本传统论述了人本价值的回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美群教授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与科研两项工作的逻辑关系,指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面临的新问题,并指明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路径。湖北省委党校叶剑锋教授阐释了“经师”、“人师”和“大先生”的涵义,强调了“大先生”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大先生”的形成路径。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胜亮教授指出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讲好中国之理。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艳教授从价值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强调了弘扬法治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要求和重要职责。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东副教授指出了统战工作在新时代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性,强调了高校思政课应在课程设置上融入统战工作的要求。武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春涛教授阐释了“大先生”的内在要求,从国家、社会、学校、教师个体四个层面提出了“大先生”的涵养路径。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邵彦涛副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从“督战者”转变为“引领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中论述了民族革命优先于阶级革命。

研究生分论坛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文化何以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分论坛由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瞿晓琳教授、宫丽副教授主持,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易新涛教授、张春枝副教授担任点评。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李嘉宇从思想探源、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系列论述的几点体会。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刘静曦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践三个维度分享了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互构的思考。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李凤娟从新时代的呼唤、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命担当的内涵、实现路径三个方面阐发了她对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担当这一问题的思考。大理大学研究生赵钧灵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个案,从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社会交融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路径,提出要通过构建各民族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张侣训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必要性、路径等方面分享了关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胡思雨从客观必然性、现实紧迫性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探究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相关问题。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荣欣怡分析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策略、叙事题材、叙事方式、叙事话语,以及这一叙事对我们讲好思政课的现实启示。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孟成全从形成基础、主要内容、意义分析了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指出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基石、是中华民族从自在存在转变为自觉存在的里程碑。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牛书萌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用以及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现路径等方面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何靖珂阐释了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变化,认为要从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优势去坚定“道路自信”和对青年进行“道路自信”教育。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占燚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践进路展开分析,提出了扩大理论认知、创新融入方式、亮剑错误思潮、注重实践导向四点建议。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邸笛从公共卫生视角探讨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英教授主持闭幕式。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金洲教授作大会总结。他向参会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媒体代表表示感谢,并介绍了会议的筹办情况。他表示,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的发言多维展示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讲话精神的成果,高质量地呈现了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对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拓展学科建设内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论课教学,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民大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管:湖北省教育厅中南民族大学

主办单位:湖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编:徐柏才

执行编辑:朱磊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民族大道708号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430074

话:027—67842214

版权所有: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中南民族大学文一楼四楼

邮编:430074

技术支持:比特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