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热线:027-67843940 旧版入口

党建|“明理增信 崇德力行“6月主题党日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活动圆满完成

作者:   编辑:蓝李丹   审核:   上传: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1日 09:41   浏览量:   

6月16日下午14:30,文博专业与博物馆师生联合党支部在博物馆二楼多媒体教室召开6月主题党日活动。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是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会议,分别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个小专题开展,学习活动以书记讲党课和党员讲微党课形式开展。会议由支部书记林毅红同志主持,参与此次主题党日学习活动的有文博专业与博物馆师生联合党支部全体党员、文博专业预备党员、博物馆志愿者李晓鹏等同志。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分为五个议程,分别是:

一、林毅红同志宣讲“明理”专题党课

林毅红同志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个方面深入理解学史明理这一内容,对增强党史教育的成效,增强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林毅红同志鼓励全体党员干部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把握学习方向,不断发掘蕴含在党史中丰富的政治营养和精神瑰宝,为奋进新征程创造新的辉煌。林毅红同志的讲解结构鲜明、内容深入浅出,全体在座党员深受鼓舞。

图一 林毅红同志讲解“学史明理“专题党课


二、胡飞同志宣讲“增信”专题微党课,并领学“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将红色江山代代传下去”。

胡飞同志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将红色江山代代传下去”与“学史增信“相结合,带领全体党员同志回顾习总书记5月16号在《求是》发表的重要讲话并就“学史增信”谈了个人体会。胡飞同志提到,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高校青年教师,要红专并进,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潜心专业教学与研究,积极拓展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技术,为保护好、研究好、解读好古代先民、革命前辈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提供科技支撑,弘扬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重点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图二 胡飞同志讲解“学史增信“专题党课


三、高晶晶同志宣讲“崇德”专题微党课,并领学“习近平:学好四史,永葆初心 勇担使命”。

高晶晶同志从“讲话回顾”、“学习目标”、“心得体会”三方面进行讲解。带领全体党员同志系统回顾了从2016年到2021年习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的讲话,以数据为基础带领大家认识“学习四史”的重要内容。高晶晶同志提到,在崇德专题里面,我们要努力学习中国共产党优良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革命战争年代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有脱贫攻坚精神还有伟大的抗疫精神,这些都是在“学史崇德“中我们党员同志需要努力学习和发扬的高尚品格。高晶晶同志的讲解从”崇德“的视角为大家梳理了从2016年至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的十一次讲话并在此基础上谈了个人体会,主题内容详实,讲解生动,全体党员同志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四史学习的理解和把握。

图三 高晶晶同志讲解“学史崇德“专题党课

四、魏志哲同志宣讲“力行“专题微党课。

魏志哲同志主要从“学史力行“的含义、为什么要”学史力行“、怎样 “学史力行”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谈“学史力行“的个人体会。魏志哲同志结合光明日报《各学段学生如何才能上好党史这堂课?》的文章在”怎样学史力行“中讲了三点。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学习党的100年历史进程,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其次,要在社会调查中增强自己的历史认知;第三,以志愿服务践行使命担当。大学活动丰富多彩,作为学生党员,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将在课堂中汲取的知识努力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关于“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号召。

图四 魏志哲同志讲解“学史力行“专题党课


五、请博物馆志愿者讲党史中的红色故事

林毅红同志邀请了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李晓鹏、杨怡然、訾婧怡三位同志分别为全体党员同志讲解了《一个传播革命火种的公文包》、《什么是红军》、《朱德的账本》的故事。讲解内容依托公文包、红军传单和账本等物品背后的红色故事,以小见大,切入点新颖。讲解员们在湖北省高校博物馆讲好红色故事大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感情真挚,用另外一种方式带领全体党员同志深入感悟党史力量,在党史学习中汲取智慧和前进的动力。(文/魏志哲)

图五 李晓鹏同志讲解《一个传播革命火种的公文包》红色故事


图六 杨怡然同志讲解《什么是红军》红色革命故事


图七 訾婧怡同志讲解《朱德的账本》红色故事





Copyright 2014 版权信息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技术支持:武汉民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鄂ICP备05003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