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一、学院简介

(一)发展历史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独立教学单位。其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马列课部,1999年与思想品德研究室合并组建成立社会科学部,2006年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院,2008年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获得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2016年成为学校优势培育学科。2017年成为学校优势学科,2018年学院获评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400余人。

(二)理念与目标

坚持思想立院、学科强院、和谐兴院的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重点,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服务人才培养与服务党的民族工作并重的办院思路,继续努力建好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学科建设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为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中南民族大学优势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位序69)。

学院现有“湖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民族地区政策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 3个湖北省重点人文基地、“湖北省委讲师团‘理论热点面对面’中南民族大学屯堡示范点”,1个校级科研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科研团队”。学院内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民族地区调研中心等研究机构。

三、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校内兼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5人、讲师5人。专职教师中有国家民委教学标兵1人、校级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5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1人、影响力人物提名奖1人,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13人,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4人。学院聘请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85”、”211”院校10名专家作为特聘或兼职教授。

四、党建工作

学院党建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以来的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教、全面从严治学为主题,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为主线,推动党建工作干在实处,干在前列。

学院党委现有党委委员9人,书记1人,副书记2人,下设9个党支部;教工党员49名,占教工人数的96%。

学院党委牢固树立“党建引领学院现代治理”的理念,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马院党建亦中心”的原则,以党员大会、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的制度规范为抓手,切实发挥党委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认真落实党委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制度、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等为途径,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党委带头、书记带头、党员带头,培育优良党风、优良教风、优良学风。近年来,学院党委先后5次被授予“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中南民族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个支部被学校评为“先进党支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党支部获评“全国高校党建样板支部”。

五、教学工作

学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为支撑,坚持“讲好基本原理、突出实践教学、做到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使用”“微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方式的创新,打造了“导航杯”实践教学品牌,“多彩中华”课程思政课程,实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全员实习制”““’“全员科研参与制”,近年来1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教学比赛奖项。学院出版了《爱国者的培养——05方案中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专著)、《民族院校思政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六点合一”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指导》系列教学辅导丛书4本,获得省级、校级教研项目60余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拥有校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自2008年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以来,我院着力于实现师资队伍的融合,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统优势,多次优化培养方案,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原则设置课程,在省内建有4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阳新县半壁山管理区、恩施市三岔口社区已成为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品牌,狠抓专业教学质量,教学成效显著。2012年以来考研报考率、录取率均位居全校前列。

(一) 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改革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引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在线课程、特色课堂、实践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格局。

1.推行专题教学。坚持政治性和学理论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组建专题教学研究团队,深化专题理论研究,探索专题教学方式改革。

2.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五门校级在线课程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打造系列在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育部精品在线课程,建构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的联动学习机制。

3.打造实践教学品牌。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进一步办好“导航杯”课,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校实践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

4.建设特色课程。打造“多彩中华”金课,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教学资源,整合全校力量打造能体现民族特色的精品特色思想政治理论选修课。

(二)教学改革成效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群建设有序推进,充分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透2021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在全校范围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开设“四史”课程。 集体备课成效显著,“三进”工作及时有效。“形势与政策课”评为国家一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评为省级一流课程。特色课程“多彩中华”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2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系列指导丛书,围绕专题教学获批了各级教研课题,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

3.在线课程完成制作,陆续在超星平台运行,展开了“在线课程+线下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成果“‘专题+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探索”获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4.实践教学品牌逐渐确立。举全校之力精心打造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导航杯”活动由我院主办,联合了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治法大学等七所高校组建了“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中南联盟,实践教育覆盖了10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成果“‘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获得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集体备课

为了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和“三进工作”,我们学院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集备备课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阐释和“三进”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和要求为内容,研究教学的基本规律,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四)“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

“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部分。我院历来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展现各学校、各民族、各专业学生的精神风貌,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努力培育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业重任的时代新人。2012年,我院联合学校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等单位,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按照“时代特色鲜明,活动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了“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2021年联合了中南地区八所高校,并成立了“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中南联盟,覆盖了10几万人,将进一步扩大影响。

六、学科建设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为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中南民族大学优势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位序69)。

学院现有“湖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民族地区政策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 3个湖北省重点人文基地、“湖北省委讲师团‘理论热点面对面’中南民族大学屯堡示范点”,1个校级科研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科研团队”。学院内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民族地区调研中心等研究机构。

七、科学研究

学院一直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积极为师生的科研创造良好的环境。学院拥有一支潜心研究、勤奋有为、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近年来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民族地区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民族工作、党的建设与民族地区治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较为重要的社会影响。

近五年来,我院获得各类课题1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国家民委社科项目7项、共青团项目4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8项,横向课题1项、地厅级项目11项、中央专项47项、基地项目及其他项目45项。纵向到账经费总计500余万元。 出版学术著作27 部,发表论文287篇,其中C刊论文共有112篇。获得教育部、湖北省、国家民委省社科奖12项,武汉市社科奖10项。有五份研究报告被国办、省办采纳或领导人批示。

八、人才培养

学院学生工作秉承“立德树人、学以立人、实践育人”理念,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为龙头、安全稳定工作为基础、学风建设为主线、平台建设为抓手”的工作思路,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学生工作团队与教师党员队伍力量,为学生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想引领平台、以导学工作室为核心的素质提升平台、以‘导航杯’系列教育活动为代表的实践拓展平台,注重与学院党建、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衔接配合,通过加强党团建设、创新规章制度、打造品牌活动、创新实践形式、注重日常管理等措施来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规范学生管理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育人目标。近年来,学院本科生、研究生获得国家级、校级创新研究项目50多项,各类奖励和荣誉70多项。就业工作连续五年获评校级年度“就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本科毕业生考研工作多次获奖,2018年荣获“升学工作进步奖””升学工作先进奖(一等奖)”,“升学工作贡献奖”;2020年考研升学率再登全校榜首。近三年,考研升学率分别为31.25%、41.43%、32.35%。


九、社会声誉

2011年“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

2011年“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4年、2016年、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3-2017年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南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012在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中得分70分,并列第11名,位居民族院校第一。

2016年人民网转发的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学科评价报告》中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4星级,位属中国高水平学科。

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总获得B-(位序69)

2013-2017年湖北省委宣传部、讲师团“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优秀示范点。

2012-2016年有4名教师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有1名学生获得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2011年和2016年《中国教育报》、2013年和2017年《中国民族报》先后对学院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8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党支部获评教育部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2018年获评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