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报》张涛华:不断推进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3日 10:35
作者:
访问次数:

不断推进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

张涛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组成,是政治现代化建设的文化保障。我国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推进和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转型,边疆地区人民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断推进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求边疆地区人民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共同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实现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的现代化,同时实现不同层次的政治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趋同。

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过程中,边疆地区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边疆地区人民形成了正确的政治认知和认同,养成了良好的政治态度和情感,具备了一定理性政治参与能力,奠定了与主导政治文化一致的政治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建设的角度看,目前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如边疆地区政治文化发展的遗留问题,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面临的问题,边疆地区政治文化建设受外来干扰的问题等等。

一、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途径

(一)不断培育边疆地区人民政治文化现代化意识。一是推广和普及国家基本政治知识,不断提高边疆地区人民的政治认知水平。在没有充分对政治知识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认同是情绪化的,不够理性,不安全,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对边疆地区人民进行教育和宣传,逐步树立起参与政治活动的自觉意识。二是培育开放的政治心态。为了改变传统的对外封闭和盲目排斥的民族心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之间要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意识,保持各民族之间的政治互信,这是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前提,接纳其他民族的不同习俗和做法,与其他民族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三是建立对政治的积极关注和政治参与机制。只有充分、有效、合法地参与政治,才能将对利益和信息的需求充分引入政治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还要积极引导民族成员自觉消除依附意识和臣民意识,激发主人翁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这是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边疆地区政治文化建设。一是以“法治”价值观引领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文化的形成。在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建立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是政治现代化的目标,从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到政治治理,都是中国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的表现,它对政治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法治,边疆地区人民在政治面前不再是被动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主体,参与政治中的各方面,从而推动尚存的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变。二是以“民主”引领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追求公正、平等、进步、稳定的过程。民主的政权是由人民的意志决定的,国家的一切政策都是以人民的意志为基础的,任何不代表人民意志的民主都是虚假的,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创造的公平竞争环境使科学创新和新的文明成就得到承认、尊重和保护,为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和创新思维提供了空间。政治不断走向高级是公平正义得到更深层次的表现,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体现公平正义的民主政治是现代政治的标志。三是以“平等”价值观增强边疆地区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参与在政治文化现代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培养人民的政治主观性、政治责任感,从而为其提供政治民主化的基础、条件和支持。可以加强科学理性决策,大力支持公民参政、议政。同时,参与决策的人民因为对政策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能积极支持政策的有效实施,主动解决问题,确保政治稳定有序和国家法令的顺利执行,广泛的群众政治参与是政治监督有效的基础。

(三)优化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社会化途径。政治社会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是政治文化传承和创新过程。目前边疆地区政治社会化途径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活动、国家宣传等方式。优化途径需要:一是发挥家庭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基础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政治社会化的摇篮。家庭在政治人格的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和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等方面起关键作用。要强化家庭教育在政治意识和素质的培养和政治引导功能。二是加强调控和引导大众传媒。通过大众传媒,实现政治文化现代化就需要牢固确立、维护和保护主导政治文化的指导地位,加强网络建设,加强对不良信息的防范,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规范网络伦理,营造健康的网络政治参与机制、网络文化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氛围,不断提高边疆地区人民自觉抵御反动言论和不良信息的蛊惑。三是夯实学校教育的功能。学校是个体系统地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知识的场所。学校需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五个认同”,有针对性地加强政治体系基本知识的学习,培养对政治体系的情感,掌握政治参与的技能,提高边疆地区学生对政治体系和国家的理性认识和认同水平。

二、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保障

(一)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指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论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和不断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体现,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面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的结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这些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从思想产生伊始就具有实践性,是科学的理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因此在边疆地区政治文化建设上需要在新的社会实践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入。

(二)在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改进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中把握正确方向,可以在政治文化现代化中凝聚力量,可以创造政治文化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同时,不断改进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在边疆地区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能力,是推进边疆地区政治现代化的有力保证。一是提高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能力,是提高党在统一人民思想、坚定人民政治立场等问题上做好工作的能力,是党确保执政地位的政治保证,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二是提高党的政治鉴别力。政治鉴别力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重视党的政治纪律,在重大问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复杂的形势下站稳脚跟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三是提高党的舆论引导力。舆论引导力是指新闻行业通过舆论来实现对政治思想的引导能力。在舆论引导中,党需要不断增强舆论的公信力,舆论引导提倡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旋律,使得边疆地区人民能够在舆论引导中提高凝聚力;四是提高党的边疆治理能力。边疆治理一直是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边疆治理关系到王朝兴衰,边疆治理成为一种“边疆问题”,表现为冲突或是战争,它反映了中央与地方、边境、内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现在,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的是稳定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提升边疆治理能力,并不断与境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维护边疆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三)加快地区经济建设为政治文化现代化夯实物质基础

政治文化作为经济基础决定的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意识形态,是生产力决定的,是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动力。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现代化需要有物质基础作保障,一是继续加强深化经济改革。制约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化程度偏低。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特别是以非集约化畜牧业或农耕经济为特征的农牧比重较大。产业结构布局不协调、不合理,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二是加大投入,增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各民族互助互利,互动共进。为了激发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国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资金和优惠政策,需要发掘边疆地区的优势。边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市场潜力巨大。提高边疆地区市场竞争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边疆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互补,加强民族互助互利,促进民族关系团结互助;三是制定整体发展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采取有力、切实的措施和手段,增强地区经济的活力,大力推动市场化,稳定农村形势,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步伐,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发挥区域优势和特长,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组织农牧民往来城乡,利用流通带动生产,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边疆地区政治稳定与良好的周边环境分不开,推进政治文化现代化需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一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继续扩大开放,深化经济合作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二是注重推动国际组织建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国际组织是实现各国合作的载体,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组织的健康发展。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平等、协商、互利”的“上海精神”及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上合组织行稳致远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使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在预防区域危机、制止区域冲突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特别是协调打击“三股势力”组织犯罪行动。三是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这是一条增进了解、信任和全面交流的和平与友谊之路。中国政府主张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相互学习、互利共赢的原则,全面推进务实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基于政治互信、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包容性的共同命运和责任。完善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机制,重点加强政策沟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金融合作、人文交流。

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在维护边疆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意义重大,不断推进边疆地区政治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推进边疆地区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需要针对边疆地区的具体情况,瞄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拓宽政治文化建设的途径,确保保障措施有力有效。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2BZZ015)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涛华  审稿:张涛华  审核:魏大江  发布: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