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读书会第九期研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9日 09:57
作者:李玥佳
访问次数:

阅读正当时,青春向未来。5月5日晚,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加强青年对党史团史的学习,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水平,我院党的建设专业研究生在文一楼411教室举行了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为主题的读书会,结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进行研讨。此次读书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黎海波教授主持和点评,报告人为21级党的建设研究生占燚、马景惠、李雅琪、李玥佳、康妮娅、唐睿以及韦忆。

第一位报告人是21级党的建设研究生占燚,主题是“青年与中国的科技创新”。占燚同学首先谈到了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们》采访实录的整体感悟,接着提出了系列问题,新时期青年如何建功立业?如何实现人生价值?面对高新技术的“卡脖子”问题,青年应怎么做?占燚同学从国家、社会和青年三个主体分享了个人的看法,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作了总结,青年要从“会读书的人”变成“会创造的人”,争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

第二位报告人是21级党的建设研究生马景惠,分享了主要的读书心得是,通过认真研读、内化思考,《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采访实录让她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极富个人魅力的语言艺术、语言风格,主要表现为多运用简洁朴实的成语、谚语、俚语回应青年的关切,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多引用中外典故、名人故事、经典诗句向青年阐释现实问题和难题,提纲挈领、发人深省;多使用比喻、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达对青年的关心关爱,意蕴丰富、幽默生动。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谈话都会与时俱进地加入一些流行热词,强化语言时代感召力,使得青年喜欢听、听得进、听得懂。这些为新时代青年在工作中,应该说什么话、怎样去说话提供了实践指引,要做到有理有据,有根有魂,有情有感,有趣有味。

第三位报告人是21级党的建设研究生李雅琪,主题是“年轻人要自找苦吃”。李雅琪同学特别注意到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大学的《资本论》座谈会上和各位专业老师交流十分顺畅的纪实,分享感悟,其认为青年应该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学习精神、“自找苦吃”精神,其谈到习近平总书记主动下基层,深入群众去实践,积累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和实践基础。

第四位报告人是21级党的建设研究生李玥佳,主题是“青年要到基层去锻炼”。李玥佳同学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了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基层工作者要注重锻造“三力”,即忍耐力、直觉力和行政力的感悟,其认为忍耐力是基层工作者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打造好个人的“三力”建设,青年在哪儿都可以建功作为,为人民服务,奋进新征程。

第五位报告人是21级党的建设研究生康妮娅,主题是“青年学生要做“六有”大学生”。康妮娅同学谈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要高扬理想风帆,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努力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每一名热血青年的心中,炽热的爱与理想信仰交融在一起,迸发而出,这便是青年的力量。

第六位报告人是21级党的建设研究生韦忆,主题是“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韦忆同学分享了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缘由和心理历程,认为当代青年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树立为人民服服务,为国家、社会建设的理想,应该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做到思想觉悟高,政治立场明,理想信念坚,积极走到现实中去,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去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明白我们青年肩负的任务。

第七位报告人是21级党的建设研究生唐睿,主题是“新时代历史交汇时期的青年发展”。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唐睿同学谈到处于新时代历史交汇时期的青年发展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推进,青年思想意识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要用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青年、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的任务尤为紧迫。

在七位报告人汇报结束后,黎海波教授对同学们的交流和报告进行了总结,同时论述了老师个人对“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认为青年要有信仰,有信仰就会有方向,有方向就会有行动,有行动就会有付出,有付出就会有结果。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青年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青年人经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最后,本次读书会人还为参会者赠送了《初心往事——一百个党史故事》一书。(作者:李玥佳 编辑:金瑶 审核:魏大江 上传: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