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绍
2007年3月19日吉林大学财务处在该校校内网上贴出名为“吉林大学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向师生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的建议,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吉大财务处贴出的通知详细介绍了吉大债务状况:财务困境从2005年开始逐步显现,每年支付的银行利息高达1.5亿至1.7亿元,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据透露,吉大负债30亿元,合并以后基建开支和人头费增加是造成债务的主要原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事件点评
造成高校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1999年开始的全面扩招。目前全国高校的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完成了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但国家财政投入并没有按照这个速度增加,“本来应由政府掏的钱,要靠大学校长去化缘。向银行贷款就成了解燃眉之急的必然选择”。 不过,债务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部分高校也存在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问题,如果能广开筹资渠道,应该能缓解贷款风险。另外,个别高校在建设中追求一种不必要的高水平;在“做大”的过程中,内部管理不到位,也是产生债务危机的重要因素。
——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
目前部分高校的债务危机,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要一味指责。因为“高校的贷款并不是不良贷款。这些钱没有形成泡沫蒸发,而是形成了固定资产,变成了校园、校舍,购置了仪器设备,聘来了专家教授,发展了学科,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效益。这些条件还将长期使用,培养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
“但是客观上存在这么一件事就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的资源不成比例。”从2000年起,教育部已经注意到高校的资金压力。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已经对教育部直属学校设置了预警指标,如果超过这个指标贷款就需要审批,超过另外一个指标就不能继续贷款。韩进认为,一方面应把化解资金风险放在学校发展重要位置来考虑,同时也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帮助学校来化解这个问题。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
(来源:CCTV《经济信息联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