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松名师工作室"由15名教师组成(其中董银红2022年12月调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12人为博士学历。工作室立足于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规律,将跨学科交叉理念与课程体系建设、立德树人与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进行融合,以能力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主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着力于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大学生科研创新体系为支撑,培养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复合型应用管理人才。工作室通过1年多建设,涌现一批教研教改成果,团队成员在职称晋升、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
围绕名师工作室的总体目标,通过近两年的有阶段的计划实施,工作室在团队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室基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目标,围绕名师工作室的总体目标,充分考虑成员的专业背景、特长和发展方向,统筹规划不同成员的发展需求,制定了分阶段的具体目标,包括教学改进、课题研究、师资培养等方面内容,为团队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注重目标规划的实施过程,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目标规划的顺利实现。
工作室组织定期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内外部专家进行培训,分享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为团队成员提供资源、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创新实践。
工作室鼓励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外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分享经验和资源。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设计和评价经验等方式,促进彼此的专业成长。
工作室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团队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工作室成员所属专业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民族院校会计学专业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旅游管理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
工作室深入理解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围绕新文科建设凝练研究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本周期内,工作室从成立至今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措施和成效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基本驱动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为引领,结合民族院校生源多样性特点,工作室参与对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
以管理学基础课程为核心,融合民族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等学科课程。这些跨学科课程融合到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经济学学科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经济素养,了解国际前沿及我国经济发展样态和基础理论;计算机科学学科的计算机基础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据科学学科中的数据科学和程序设计语言(Python)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使学生掌握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时代管理创新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根据新时代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融合本专业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对专业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数据分析与管理建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会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财务共享模拟实训课程实现了“信息技术+会计”的融合等。
结合民族院校生源多样性特点,根据学生专业基础及兴趣意愿进行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开设了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验班、卓越注册会计师文科人才试点班和旅游管理国际实验班。实验班紧跟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制定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前沿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创新管理人才。
工作室参与构建了与“厚基础、强能力和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技术赋能与学科交叉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将过去点状分布、单科训练的实践教学分为基础级、进阶级、综合级三个阶段,建立层层递进式实践教学综合解决方案。在层层递进式实践教学综合解决方案的三个阶段中,基础级属实现验证训练,由课程内实验实践和校外实践组成;进阶级属课程设计类训练,由课程内课程设计和独立实验实践课程组成;综合级属专业综合训练,由专业综合实训、ERP综合实训、大数据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
管理类本科专业的综合级实践教学内容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本质特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工作室相关教师参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的综合级实践教学项目,例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 “信息系统开发专业综合实训”、培养ERP实施能力的“ERP综合实训”以及培养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大数据综合实训”等等。
工作室相关教师依托合作企业资源,先后与武汉凡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综合实训开发实践实习基地、与上海麦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SAP/ERP实践实习基地、与北京博雅大数据学院建立了大数据分析实践实习基地等8个多学科专业的实践实习基地。
工作室相关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通过严谨、规范、系统的课程学习和课外科研实践活动,采用创新课程教学理念、多元化创新实践活动和教师科研项目引导等途径建立专业科研创新体系。
工作室相关教师将创新能力培养穿插到专业课程学习之中,激发学生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管理类专业学生2022年获得全国数智人力大赛一等奖就是以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的一次综合实践。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作用,工作室专业教师悉心指导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寒假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在近两年的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人次、省级奖项100余人次,斩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F奖(国家级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泰迪杯”全国数据挖掘挑战赛国家一等奖、全国高校企业价值创造竞赛二等奖等荣誉。
工作室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注重科学研究对本科教学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将科研成果融入本科课程的教学,指导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吸纳管理类专业优秀本科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
工作室特别注重专业课教学的立德树人作用。在《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思政示范课中,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完善融合思政要素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等载体途径,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机制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管理信息系统》经过扎实建设,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其他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方案,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效应。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交叉融合层次多元,成果丰富,既有课程思政校级教学团队,又有课程思政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和课程思政全国学银在线课,辐射带动效应突出。
工作室相关教师积极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交叉融合育人渠道,以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引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2年来先后有“中国税制”、“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高级财务会计(A)”等7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张劲松教授带领的课程团队还于2023年4月被管理科学与工程教指委邀请做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思政培训,与全国各高校200多位《管理信息系统》任课教师分享该课程建设经验和成果,并进行现场教学培训,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一定反响,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为了拓展名师工作室的影响,特别是将工作室作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交流空间,工作室建立了“张劲松名师工作室”网站,及时传递工作室成员的教学改革成果,交流工作室成员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最新经验和心得体会,使工作室的网络空间成为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以互动的形式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
围绕名师工作室的总体目标,通过三年为周期的计划实施,有效推动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力求在一个工作周期内使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有所突破,课堂教学上出精品,课题研究上出成果,实现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以引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深入理解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抓手,探寻教研教改的新思路、新方法,围绕新文科建设凝练确定具有研究推广价值的教学改革项目,并以此为研究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学原理”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基础,引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在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选择2~3门代表性课程进行示范,以使学科专业交叉理念深入到课程建设。
通过名师工作室的网络空间,及时传递工作室成员的教学改革成果,交流工作室成员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最新经验和心得体会,使工作室的网络空间成为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以互动的形式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
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等方面。以一流课程、一流专业、精品课堂教学实录、教学案例(含教学设计、课件、教学评析、教学反思)、教改论文、研究报告、高水平教材等形式向外输出。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