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秋阳正好,桂香满径。中南民族大学迎来了学校复办后的首届学生——1981级校友,他们跨越山海重返母校,以“毕业四十周年返校活动”为契机,重忆青春岁月,共话母校发展,续写民大的温情篇章。
下午3点,1981级校友毕业四十周年座谈会在学校国际学术会议中心正式拉开帷幕。校党委书记徐业勤,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校友会会长刘义,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覃瑞出席会议;老领导、老教师代表彭英明、雷召海、徐柏才、廖谨慎、吴开胜、杨朴羽、王祖凰、孙松发、何红一等;党政办公室、就业与校友工作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相关负责同志、2025级新生代表参会,与近60名1981级返校校友围坐一堂,共赴这场跨越四十年的“师生之约”。座谈会由1981级中文系校友盘剑波主持。座谈会开始前,与会人员在民族学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座谈会上,刘义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1981级校友们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向校友们详细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办学规模层次、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创新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他希望各位校友,充分利用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力和社会资源,为母校学科建设、科研合作、人才引进、学生就业等方面牵线搭桥,汇聚更多发展资源。学校将持续讲好1981级校友当年艰苦创业、勤奋好学、团结拼搏的故事,激励后来者奋发向上。
随后,老领导、老教师代表依次发言,他们回忆起与1981级校友相处的过往岁月,分享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难忘故事,传递对校友的深切关怀和学校的美好祝愿。他们的讲述将时光拉回四十年前的校园。真挚的讲述里满是对学子的牵挂,也让不少校友陷入了回忆。在校友代表发言与自由交流环节,来自原中文系、政治系、历史系、数学系的校友代表们分享毕业后的成长经历与人生感悟。校友们或扎根民族地区,或融入改革开放大潮,各自都成为各行各业的“顶梁柱”,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交流环节校友们还与2025级新生代表展开互动,新生代表以“人生发展应该保持何种心态”等问题向校友请教。校友们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不忘初心等建议。新生们认真记录,在两代人的对话中,读懂了“传承”的意义。

座谈会中会上还举行捐赠仪式,1981级全体校友为母校捐赠中南民族学院原院长白瑞西先生雕像,以此缅怀先辈、传承学校精神。刘义代表学校接受了1981级校友的捐赠。此外,1981级校友还捐赠了自己保存的当时的助学金发放名册等资料。

最后,徐业勤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1981级校友返校座谈会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初心之旅”,1981级校友与老领导、老教师是学校发展史的书写者与见证者。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一代代民大人的智慧汗水,更离不开校友的关心支持;是一堂生动深刻的“传承之旅”,校友们在各领域砥砺奋进,用四十年实践诠释“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精神,与2025级新生的互动,更是完成理想信念的交接与责任使命的传承;是一次情深意重的“感恩之旅”,校友们捐赠的白瑞西先生雕像,不仅是对老教育家的缅怀致敬,更是对学校创校精神与文脉源流的传承。他向校友们提出倡议,希望校友们在学校“破圈入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刻,一如既往地做母校发展的“智囊团”“资源库”和“宣传队”。
当日上午,1981级校友还在就业与校友工作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引导下走访校园,参观校史馆与民族学博物馆,重温校园时光,感受学校发展变化;中午,校友们前往学校食堂就餐,回味当年校园美食,校友们自觉排队打饭,端着餐盘坐在食堂的长条桌前,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熟悉的味道里,藏着最纯粹的校园记忆。当天,还有1991级原中文系近20名校友一同返校聚会。


上传:蒋慧慈   初审:刘毅   复审:朱晶晶   终审:柯尊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