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马新生,1991级经济管理系校友,现为莱商银行分行行长,是其家族中首位踏入民大校园的学子。在他影响下,陆续有8位亲属考入我校,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民大校友世家”。如今,这个家族的民大毕业生已在政府机关、企事业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书写着各自的精彩人生。马新生校友坦言,家族的成长蜕变与民大的培养密不可分。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们得以倾听一段跨越30年的情缘故事,感受民大精神在一个家族中的传承与绽放。
缘起1991:北方少年与南方学府的真情邂逅
1991年的秋天,来自山东莱芜的马新生背着行囊,第一次踏上了武汉的土地,走进了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的校园。这份选择,源于一个北方少年对南方的向往,更源于对经济学专业的执着追求。翻招生导报时,他恰好看到民大的经济类专业在山东有招生名额,由此开启了他和家人与民大的奇妙之旅。
初入校园,民大的一切都让这位北方少年感到新鲜与温暖。“林荫大道两侧的栀子花、香樟树、桂花树,一到开花的季节香气满园,完全满足了我对南方大学校园的所有憧憬。”更让他动容的是师生间的温情与同学间的包容,“老师们和蔼可亲,不管是上课还是请教问题时都耐心十足。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这都是我心中大学该有的样子。”

马新生(右)当年与同学在校门口合影。
笃行求学:民大沃土上的成长与积淀
在民大的四年,是马新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更是个人品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国际金融、会计学原理、经济法等专业课程,为他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他在图书馆自学《货币银行学》的经历,更成为了职业生涯的重要伏笔。
校园里的点点滴滴,都镌刻在他的青春记忆中。周末和小伙伴在简陋的体操棚跳交谊舞,在露天电影院看一场难忘的电影,或是和宿舍兄弟揣着啤酒、花生米躺在文科楼前的草坪上畅想未来,这些鲜活的场景,构成了他最珍贵的青春注脚。

马新生参加毕业30周年活动在文一楼前留影。
谈及师生情谊,马新生格外怀念与和经济管理系原系党总支书记童庆华的交往。当时担任班长的他,曾因115宿舍卫生问题陷入困境,几个调皮的同学极不配合管理。“我去找庆华书记倾诉,他一点架子都没有,陪着我一起找同学谈心,慢慢化解了矛盾。”从老书记身上,马新生学到的不仅是管理方法,更有待人接物的温度,“他就是我的人生导师,那种循循善诱的态度,我一直记在心里。”
校园活动与实践经历,则磨练了他的意志,拓宽了他的眼界。作为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团体操的参与者,他坚持训练整整一年,“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练,虽然苦,但磨练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汇演时展现民大风貌的那一刻,自豪感油然而生。”而暑假期间赴十堰中国二汽集团的社会实践,则让他第一次走进大企业,了解汽车生产流程与行业发展趋势,这段经历让他对社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后来的就业帮助很大。

马新生(后排左二)与团体操队同学合影。
然而,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职业迷茫曾让他一度深感困惑。“不知道未来该往哪个方向走,学习没重点。”意识到问题后,他不再满足于课堂知识,而是泡在图书馆里专攻《保险学》《货币银行学》等金融领域书籍。“那段自学经历特别关键,后来我去保险公司应聘过,最终扎根银行领域,这些知识都成了我的底气。”马新生感慨道,“大学生一定要用好图书馆这个宝藏,不要局限于课本,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课程去自学。”
如今,马新生经常会送家里的晚辈来民大报到。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民大的校训——“笃信好学,自然宽和”。“当时一下子就被打动了,感觉这八个字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虽然入学时没有校训,但他发现自己一直都在践行着这样的精神。当他踏入银行行业,凭借在民大打下的扎实专业基础和“笃信好学”的态度,他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专业能力在同事中名列前茅。而民大“自然宽和”的文化,也融入了他的职业操守中。“待人接物始终抱着谦虚的态度,无论是对客户还是下属都是遵从内心的善良,竭诚为他人着想,与之产生共情,从而达成共识。让他人舒服感,自己从中获得幸福感。”
薪火相传:从一人到九人的“民大世家”
马新生的成长与成就,家人都看在眼里。“我经常跟家里人讲民大的好,校园美、学风正、老师亲,专业设置也接地气。”在他的“宣传”与示范下,家族里的侄子、外甥女、表弟、堂弟们纷纷将民大列为报考目标。“他们都来问我民大的情况,我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他们,他们听完都特别乐意来。”
从1991年马新生入学,到如今,家族中已有9位成员先后成为民大学子。他们毕业走出校园后,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3人任职于银行,2人进入政府机关,2人投身企业发展,还有1人自主创业。其中,堂弟马良山成绩尤为突出 —— 美国威斯康星州州立大学软件工程硕士、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课外导师、山东省政府专家库专家、上海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信息化规划唯一执笔人,中国软件上海公司副总经理。主持主导撰写了杭州、济南、金华、松江、富阳等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人工智能相关论文,系《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数据治理体系》课题主要参与人员,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公共数据治理、以大模型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此外,堂弟马新雷、表弟米恒磊分别是两家企业经理,堂妹马萌萌、堂弟马栋、侄子马赛皆在银行工作,表弟金浩是国家统计局淄川调查队副队长,外甥女魏晨晓是莱芜区人社局科长。

米恒磊、马栋、金浩、马新生、马萌萌、魏晨晓(从左至右)7位家族校友在莱芜红石公园留影。
“每次家族聚会,聊起民大,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话里全是感激。我们还开玩笑说,民大简直是为我们家族开办的。”
这份对民大的深厚情感,源于学校开放务实的培养模式。“民大的教育不片面追求科研,而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所以毕业生适应能力特别强,就业方向宽。”马新生以自己的专业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刚兴起,院系就及时调整专业,增加经济领域新课程。学校对社会需求的敏感度很高,培养的都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感恩遇见:民大是家族的“幸运密码”
当被问及用一个词形容民大在家族中的意义时,马新生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感恩遇见”。“遇见民大是我一生的幸运,更是我们整个家族的幸运。没有民大打下的基础,我们的生活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从一人求学至九人传承,马新生家族与民大的数十载情缘,是民大育人成果的生动见证。“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精神,在这个家族中代代相传;而民大开放包容、务实求真,昂扬向上、止于至善的校园文化,也滋养着这个家族不断成长。这份跨越三代的深厚情谊,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民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理念的鲜活实践。
后记:与马新生校友交谈的过程中,他的言语朴实而真挚,提及民大的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深情。从1991年的初遇到如今的代代相传,民大早已成为这个家族的精神纽带与成长沃土。正如其所说,民大是“人生中性价比最高的大学”,这份认可,是对母校最珍贵的回馈。而这个“民大世家”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更多民大学子,带着母校的期许,在人生的道路上笃行不怠。
(图片由被采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