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院举行开学典礼欢迎2025级新同学。学院教师代表王艳勤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学术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愿2025级新同学们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融多元之美,赴共同体之约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教师代表 王艳勤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在这个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时刻,与诸位共聚共同体学院这片学术沃土,迎接新学年的启航。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教师,向各位新同学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我们所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名称便蕴含着深厚的期许与使命,指向的是休戚与共、美美与共的命运连接。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文化视角与学术追求,但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我们共同体最宝贵的财富。在这里,差异不是隔阂,而是创新的源泉;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碰撞与心灵的共鸣。
作为教师,我们深知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术道路上的同行者与守护者。我们将竭尽所能,为你们营造开放、包容、严谨、创新的学术环境,助力你们增长才干、锤炼思想、实现梦想。我们也期待与你们教学相长,从你们青春的锐气与创新的思维中汲取力量,共同推动知识的边界向前拓展。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的研究生,你们站在了学术研究与时代使命交汇的前沿。在此,我想分享三点希望,与诸位共勉:希望你们始终围绕一条主线,运用两种方法,最终实现三种成长,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者。
第一,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学术研究的根本遵循。
无论你们选择什么研究方向,都要自觉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根基和情感的归属。希望大家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中发现真问题,在比较与融合中提炼理论,真正把论文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成为这一重要理念的研究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第二,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将扎实的田野调查与深度的文献研读紧密结合。
真正的学问,既要从书本中来,更要到现场中去。希望大家既要“读万卷书”,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理论经典,奠定厚实的学术根基;更要“行万里路”,真正走进民族地区、走近各族群众,倾听真实的声音,参与真切的实践,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研究灵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成果。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才能形成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生活温度的学术成果。
第三,最终实现“三重升华”:在学术征程中获得幸福的体验,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践行时代的责任。
希望你们在求知与探索中,收获幸福的体验,从每一次思维的突破、每一段文化的理解中感受学术带来的深层喜悦;在深入田野与研读经典中,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建立起为民族立命、为文化传心的学术自信;在服务社会与回应时代中,践行时代的责任,勇担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讲述中国故事、贡献学科发展的使命,成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践行者。
学术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最后,愿同学们青衿之志,履践致远;愿老师们润物无声,琢玉成器;愿学院根深叶茂,硕果盈枝!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