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一年级60余名师生走进我校民族学博物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沉浸式文化研学活动。通过馆藏文物、互动讲解与数字化展示,师生们深度探寻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核,在行走的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

同学们观看馆藏文物。次央摄
在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引导下,师生依次参观馆内七个主题展厅。展柜内,一件件器物静述匠人巧思;屏幕前,一幕幕高清影像展示古老技艺。从壮族织锦的经纬交织到苗族银饰的璀璨工艺,从土家族三滴水床的匠心雕琢到京族刺绣的灵动色彩,每一件展品都成为诠释中华文化的鲜活注脚。“这些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它们像一条条纽带,将56个民族紧紧联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讲解员以生动的语言,将文物背后的团结进步基因娓娓道来。
“这次研学活动很有意义。看到各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让我想到我们虽习俗各异,但共同书写着同一个‘中国故事’。”高一(18)班钱乐瑶同学在参观后感慨道。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纷纷驻足记录,踊跃提问。高一(19)班班主任马雪艳老师表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馆藏丰富、设计精妙。这次参观活动打破了课本知识的边界,学生们不仅看到了文化的‘多元’,更读懂了‘一体’的深意。这种直观的震撼,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部分参观同学合影。次央摄
我校民族学博物馆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文物展陈、数字化创新与研学实践,构建青少年认知中华文化的立体桥梁。此次馆校联动研学活动有效助力华师一附中高中部学子读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明密码,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籽”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