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中国人类学学会主办、我校承办的2025年中国人类学学术年会在我校举行。本届年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体框架之下,以“AI时代的人类学展望”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共收到学术论文与报告200余篇。

大会合影。华一家摄
开幕式上,中国人类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义分别致辞。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覃瑞主持开幕式。
金力对我校为会议提供的周到服务与优质学术环境表示感谢,并高度赞扬学校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领域积淀的深厚底蕴。刘义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指出,人类学肩负着阐释中华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面对全球人工智能浪潮,学科既面临深刻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在主旨报告环节,来自我校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机构的顶尖学者,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报告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前沿视野。麻国庆教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学理阐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张益民研究员则从智能体视角出发,探讨构建“大型社会模拟器”,巧妙搭建起技术与人类学之间的对话桥梁。议题随后向更广阔领域拓展。从彭兆荣教授对“人类世之数智”的深刻反思,到邹诗鹏教授对“AI时代哲学人类学复兴”的展望,学者们深入剖析了技术文明与人类生存本质的深层关联。邓晓华、周大鸣、王久存等学者的研究,覆盖了族群研究、城乡发展、高原习服等传统领域,展现了扎实的学科根基。叶舒宪、倪喜军、杨益民、孙九霞、陈祥军等教授则分别从文学人类学、人类深时起源、同位素溯源、旅游人类学及边疆研究等多元视角出发,共同探索了AI时代下学科交叉融合的无限可能,彰显出人类学强大的跨学科张力。
当日下午,8场平行分论坛同步举行,议题广泛涵盖“AI时代的人类学洞见”“体质、考古与分子人类学”“医学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与民族共同体”等前沿方向。
本次年会特设多个青年学者与博硕士研究生专场,并设立了优秀报告评选环节。作为“语言人类学与民族共同体”分论坛的汇报人,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朱德贤表示:“这次参会让我认识到,回归生活实际、聚焦真问题,才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优秀报告奖颁奖现场。华一家摄
据悉,此次年会还举办了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会及会员代表会议。与会专家对我校在人类学、民族学、信息科学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特色与优势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年会开幕前一天,中国人类学学会与我校联合举办的“民族学、人类学与人工智能高级研修班”率先开班,为后续的学术交流进行了高质量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