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7日,2025年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在我校举行。本次展演由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我校共同主办,我校音乐舞蹈学院和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承办,吸引了来自国家院团、高等院校、省市院团和县一级基层院团的31支民族文艺团队参演。700多名演职人员携精品力作共赴“石榴之约”,3000多名观众到现场观看演出。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张谋、副司长钟廷雄,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赵少莲,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罗罡,武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朱绍华,我校党委书记徐业勤,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义等领导参加了活动启幕式。

展演启幕式。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此次展演共收到申报作品500余部,经过主办单位组织专家严格遴选,确定参演作品。这些作品是近年来新创优秀舞蹈作品的代表。作品形式多样,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精彩纷呈,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包含着各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更有各民族艺术互鉴融通的表达。作品内容丰富,创新呈现了多姿多彩的非遗项目,深情讲述了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生动再现了各族群众歌颂幸福生活的美好场景。
展演中,我校音乐舞蹈学院精心打造的原创作品《新寨欢歌》与《女儿伞》在这场高水准的展演中大放异彩。

舞蹈作品《新寨欢歌》。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舞蹈作品《女儿伞》。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新寨欢歌》以藏族牧民盖新房为舞蹈叙事线索,讴歌了党中央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给高原牧民群众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赞美了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世代逐水草而居的高原游牧民族,告别了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载歌载舞庆新居的喜庆场面,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女儿伞》从广东连南瑶族“伞伴一生”的民俗中汲取灵感,将“伞”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文化符号,从“伞”的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上进行创作和阐释,传递了母女之爱、生活之美、民族之根、生命之重,以“青伞承母爱,红伞绽新生”的意象,让瑶族母女的生命传承化作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感共鸣,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两支作品用不同民族的艺术语汇,共同书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人篇章,生动展现了各民族艺术互鉴共生的靓丽底色,成为整场展演中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亮眼之作。
活动期间,我校还组织部分参演作品面向基层开展惠民演出,邀请社区居民、快递小哥、环卫工人、高校师生等群众观看,受到广泛好评。

惠民演出现场。音乐舞蹈学院供图
本次展演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作为承办单位,我校音乐舞蹈学院以升级的声光电设备与全流程的对接服务,有力保障了31支参演团队的艺术呈现,为展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魅力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搭建了坚实的艺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