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首页 ENGLISH
  • 网站首页
  • 民大要闻
  • 南湖快讯
  • 双塔校园
  • 民大人物
  • 民大校报
  • 双塔之声
  • 网站首页
  • 民大要闻
  • 南湖快讯
  • 双塔校园
  • 民大人物
  • 民大校报
  • 双塔之声

民大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大要闻  >  正文

刘义寄语2025级新生:答好青春之问 不负时代重托

作者:    来源:党政办公室

9月15日上午,学校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南湖中心运动场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义以“答好青春之问 不负时代重托”为题,寄语新生从南湖畔启航,爱我中华,勇担使命。不负盛世,无愧青春。

答好青春之问 不负时代重托

——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义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嘉宾、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南湖秋水起文澜,双塔青云映少年。在这个寓意丰收与启航的季节,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迎接8573名新同学正式加入中南民族大学。从今天起,我们便拥有共同的名字—“中南民大人”。你们身上,将流淌着“中南民大的血液”。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一路陪伴、辛勤培育你们的父母和师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开学典礼是大学的“第一课”,也是思考大学之义、青春之责的重要契机。作为校长,今天我将与大家一起探讨两个问题:我们是一所怎样的大学?你们应如何度过大学时光?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有根脉、有魂脉的大学。学校根源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建校,历经中原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中南民族学院等重要发展阶段,学校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从救亡图存到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永跟党走、服务国家的赤诚初心与责任担当从未改变,始终与党和国家同频共振、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紧密相连。

七十四载办学历程,我们始终赓续“跟党走开天辟地,为人民兴学育才”的精神血脉,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学校现为国家民委与教育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多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在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走在前列。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有底蕴、有底气的大学。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3万余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建成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学术型硕士点、26个专业硕士点,设立3个博士后流动站。民族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屡获A类评价;民族学、化学、药学等学科,是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其中国家级2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7门。学校建有设施先进的图书馆、体育馆、工程训练中心、音乐厅和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等,为同学们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建校以来,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民大力量。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有特色、有特质的大学。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构建以民族学为核心,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国家安全学等交叉学科为突破的学科体系。我们在民族医药研发、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民族地区治理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近5年共有400余篇民族工作类咨政报告获各级政府采纳。学校大力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开展深度合作,与70余所海外高校建立交流关系,为学生成长搭建多元平台。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有美景、有美誉的大学。校园占地1700亩,校舍面积116万余平方米。绿树环湖、四季如画,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精神浸润其中,“一站式”学生社区、多功能书院制等改革成为湖北省育人新标杆,并入选教育部案例库。“中华文化交流节”“道中华”演讲比赛等品牌活动,为校园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蕴。在这里,你们将在融合共进中书写青春,在文化浸润中走向成熟。

同学们,你们选择的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个宽广、深厚、温暖的人生舞台。而如何度过大学时光,是你们必须回答的“青春之问”。在我看来,“青春之问”实质是新时代青年对理想、学业、创新与格局的四大追问:

何以立志?即如何矢志报家国、小我融大我;

何以立业?即如何探求真学问、练就真本领;

何以立新?即如何敢向潮头立、勇争天下先;

何以立德?即如何共团结之美、立和合之德。

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题,更是我们中南民大人的时代答卷。在此,作为校长、作为师长,我想分享四点期待:

一是以信仰之笔,书写家国大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呼吁青年“勇当先锋队、突击队”。从延安时期民族学院的红色根脉,到如今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使命,学校始终将家国情怀作为办学核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饱受挫折却不断浴火重生的文化密码与精神基因。我们从不缺少榜样:从延安时期甘于奉献的民族教育先驱,到今日仍在边疆基层默默服务的校友;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场上英姿飒爽的徐月同学(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到龙门石窟守护者马朝龙(我校1993级生物化学专业校友),守护龙门石窟二十八载,今年五月,他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石窟保护成果。他们无一不是将“小我”融入“大我”,以生命响应召唤。

愿你们:跳出“自我叙事”,走进“时代宏章”,多读“国情”之书,多行“基层”之路,在实地的触摸中读懂真实的中国——而后真正明白,何以忠诚,何以热爱。以行动诠释忠诚,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真正成为“复兴征程上的奔跑者”。

二是以勤学之犁,深耕专业沃土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大学是系统构建知识、培养关键能力的黄金阶段。希望你们尽快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真正沉下心来、博专兼顾、求真务实。在这个流行“秒懂”“速成”的时代,真正的学问仍需要“慢功夫”“笨功夫”。

学校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工程中心科研团队的23名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今年6月100%实现高质量就业升学,有的赴北京大学等高校深造,有的入职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他们用无数个日夜,将厚积薄发写成现实。同学们,青春的厚度,在于深耕不辍的坚持,在于终身为学的习惯,更在于对真理孜孜不倦的叩问与追寻。勤学是回应青春之问、成就未来事业的关键。

愿你们:少一些“浅尝辄止”,多一些“向下扎根”,以真才实学回应时代之问。你们要扎根实验室,以严谨求真的态度探索未知;你们要徜徉图书馆,以沉静专注的身影汲取智慧;你们要拼搏竞赛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勇攀高峰。

三是以创新之刃,开拓未来疆界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交织并进,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学校在交叉学科布局、有组织科研攻关等方面持续发力,正是为了回应时代变革。无数优秀校友已为我们树立标杆。

我校1996级化学系校友马聪,从化学跨向神经生物学,成为“国家杰青”“青年长江学者”,正是对学科交叉创新价值的有力回应;还有计算机学院1998级校友刘勇,以“AI+跨境”重塑行业,带领公司成功上市。他们的共同点是,永远好奇、永远敢试,以敢闯开拓新局、以创新突破边界。

愿你们:勇敢跨界、不怕“折腾”,既坐得住“冷板凳”,也闯得出“新天地”,主动寻求融合与碰撞,参加一个创新团队,挑战一次学科竞赛,甚至尝试一次失败的实验——始终保持敢闯的勇气、创新的锐气,以持续突破自我、勇于开拓进取的姿态,回应时代的召唤。

四是以团结之桨,共赴星辰大海

习近平总书记讲,“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我们学校自毛泽东同志亲题“团结”校风以来,始终是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之地。在这里,你将遇到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同窗。文化背景的差异不是距离,而是彼此拓宽认知的契机。中南民大赓续传承的“团结”二字,是每位同学生命中的领航明灯。

今年刚刚毕业的管理学院18栋603寝室四位女生,用行动共同交出了一份“全寝考研上岸”的青春答卷。她们在书海中并肩前行、在深夜灯火中彼此鼓励,以集体的力量回应个体的困惑,用同行共进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她们自己的青春篇章。

愿你们:传承学校“团结”基因,争做共同体的构筑者、民族团结的践行者。在共居的温馨里传递温暖,在共学的课堂上碰撞思想,在共事的协作中凝聚力量,在共乐的时光里收获情谊。在彼此成就中实现自我超越,在包容互鉴中绽放青春光彩,像一颗颗饱满的石榴籽,紧紧相拥、密不可分。用每一次真诚的互动、每一份务实的行动,生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让团结之花在校园绽放,让同心之力为时代赋能。

同学们,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师大楼大树,更在于它容得下最大的梦想、最远的征途、最深的思考。愿你们在中南民大这片沃土:

以坚定回答迷惘;

以勤学回应期待;

以创新开创未来;

以团结照亮彼此。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校歌中那句磅礴而温暖的词句,与各位共勉:

“学海击水三千里,书山凿石一片天。”

愿你们从南湖畔启航,爱我中华、勇担使命,不负盛世、无愧青春。

谢谢大家!

责编:雷长生   审核:贺展   上传:冯珊珊   发布时间:2025-09-15

下一篇:共探思政创新路,共筑育人新征程 中教华影、全国高校思政网一行来校开展专题调研

民大微博

热门新闻

  • 1

    【2025迎新季】校友代表、1996级生物化学专业本科生马聪:独立思考 开拓...

    2025-09-15
  • 2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7年后,父女成为中南民大校友:食堂热干面还...

    2025-09-15
  • 3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7年后,父女成为中南民大校友:食堂热干面还...

    2025-09-15
  • 4

    【2025迎新季】教师代表周雪妹:扬青春之朝气,奏时代之华章

    2025-09-15
  • 5

    刘义寄语2025级新生:答好青春之问 不负时代重托

    2025-09-15

Copyright 2021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