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副院长滕帅的带领下,组织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党员、发展对象及入党积极分子代表40余人,赴武汉革命博物馆和首义公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研学活动。此次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参观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研究生深入探索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深刻领悟党的初心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上午10点,师生一行首先参观了武汉革命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及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深入学习了武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历史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进一步了解了武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同学们参观武汉革命博物馆 崔雨桐摄
随后,全体师生共同聆听了由滕帅副院长主讲的“红巷里的思政课”。滕帅从“中华民族”概念的历史演进出发,回顾了中华民族从传统到现代、从积贫积弱到独立富强的伟大转变历程。他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剖析了新时代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详细解读了“五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深刻内涵。滕帅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号召全体师生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滕帅副院长讲“红巷里的思政课” 崔雨桐摄
在思政课的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研究生杨怡璇以“抗战歌曲中的中华民族”为题,讲述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过程。她通过抗战歌曲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激励新时代青年从中汲取前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接着,常青树实验学校的贺梓钰同学以“报国何计女儿身”为主题,讲述了巾帼英雄王根英的爱国故事,展现了革命时代女性英雄的气概与信仰,激励新时代青年传承革命精神,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杨怡璇进行讲解 高懿伟摄
下午,师生一行前往首义公园,瞻仰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并参观了首义炮台等革命遗迹。通过实地参观,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理解,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师生合照 高懿伟摄
此次研学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党建“融铸”工程的具体实践。该工程以“红色初心”为主题,以“红色传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为目标,旨在通过红色教育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以红色文化为依托,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审核:杨涛 编辑:杨雪娇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