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述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The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CES)是中南民族大学特色鲜明的一所二级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教学科研并重,学术积淀深厚。著名学者吴泽霖、岑家梧、严学宭、容观瓊、吴永章等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学院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民族研究室,1952年开始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1958年成立历史系,1988年成立民族学系,2000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2003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院设有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三个系,开设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学院设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包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民族学、人类学与世界民族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设有民族学、社会学、中国史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另有社会工作、博物馆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二、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博士比例达98%;教授16人,副教授19人,高级职称比例达70%;有校内外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生导师37人,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队伍。
多人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民族学专业教指委成员,多人担任全国一级学会、省级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学院还聘有5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包括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多名国内外客座教授。
三、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时代意识和专业视野的杰出人才为己任,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学院现有来自40个民族的本科生1000余名,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后近10人。学院本科生考研升学率多次位居全校前三,民族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研成功率多次超过50%。
民族学学科是湖北省一流学科,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中国史学科是“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民族学专业是教育部特色品牌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入选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同时入选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田野工作与民族志写作”入选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口述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历史文选”入选湖北省级线下一流课程。“中国历史文选”入选湖北省课程思政课程。民族学教师团队获选立项“湖北省名师工作室”。
学院建有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文博专业实验室、口述历史实验室、民族文献中心,在全国建有20余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跟着‘概论’教材走中国”品牌以专业力量着力打造量质并举的铸牢队伍,以优秀实践品牌活动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分层分类、跨界协同的课程体系,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四、学术研究
学院坚持“学术强院”发展理念。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80余部,在《民族研究》《历史研究》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获省部级奖项50多项,研究报告获中央和省部级批示采纳80余篇。
学院设有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湖北省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伊合组织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已经逐步成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端智库。
学院大力加强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进行交流与合作;学院“泽霖讲坛”连续举办300多期讲座,邀请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杜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
(2025年10月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