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姜照中
职称:讲师
通讯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430074
E-mail:jiangzhaozhong@foxmail.com
 
一、学习经历
1. 2007年9月—2011年7月,咸宁学院人文学院历史学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2. 2011年9月—2014年7月,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3. 2014年9月—2023年11月,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学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二、工作经历
1. 2024年1月至今,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
2. 2025年9月至今,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三、研究方向
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语文。
四、期刊论文
1. 《“锅庄”考:兼说其与多闻天子崇拜的关系》,《藏学学刊》2020年第2期。
2. 《〈木兰诗〉中的北族风俗:层累造成的乐府名篇》,《乐府学》2020年第2期。
3. 《清朝满语星名的缘起》,《科学史通讯》(台北:“中央研究院”)2020年(总第44期)。
4. 《氐语考》,《民族语文》2021年第1期。
5. 《清朝封赠文书的制度、颁给、功能:世祖、圣祖、世宗三朝的诰敕》,《档案学研究》2021年第4期。
6. 《元代云南的经济-文化类型及其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学研究期刊》(曼谷:泰国农业大学)2021年第1期。
7. 《拉祜族苦聪人名称考:从古宗到苦聪》,《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
8. 《论賨人、冉駹之称“氐”:来自语言方面的证据》,《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9. 《对上古时期汉语“虎”异名的考察》,《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10. 《对战国至唐代期间“羌人语”的考察》,《民族语文》2023年第2期。
11. 《湖北武汉方言时间词“早晚”及其相关音变、羡余》,《武汉学研究》2023年第2期。
12. 《“不服诌”来自京剧》,《武汉文史资料》2024年第11期。
五、会议论文
1. 《云土固边:晚清云南边境山地的鸦片产销》,2015年“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2015年12月。
2. 《清朝满语星名的缘起》,近代早期东亚科学、宇宙观与宗教国际术工作坊,新竹:台湾清华大学,2020年11月。
3. “Gold Stake Impaling the Heaven: Turkic North Pole Star-Terminology Influencing Chinese Astronomy”, The 12th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sinchu: Taiwan Tsinghua University, Mar. 2021.
4. 《论賨人、冉駹之称“氐”》,第七届民族史学前沿论坛,昆明:云南大学,2022年4月。
5. 《〈后汉书〉中冉駹人的动物资源利用:兼与氐人其他支系、藏族比较》,“从语言到史诗”国际学术研讨会,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22年12月。
6. 《“猹”考》,第八届文献语言学国际学术论坛,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24年6月。
7. 《再论“遑耶”:汉晋之际南中夷、汉的通婚、交融》,“丝路古道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25年10月
六、主持项目
1. 中南民族大学新进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土家族与汉晋武陵蛮关系研究”(YSY24006)。
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氐羌食物入华与中古时期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CSQ24044)。
3. 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历史学专业课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YX24005)。
七、参与项目
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22JZD024)。
2.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丝路古道新疆段遗迹考察与中华民族‘三交’史文物文献整理研究”(23VJXT016)。
3. 中南民族大学学术创新团队经费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阐释与文明互鉴学术团队”(XTS24013)。
4. 湖北省本科课程思政项目“《中国历史文选》”。
八、主讲课程
1. 2024—2025第一学期,中国古代漆器专题。
2. 2024—2025第二学期,中国现代化史、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南方民族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3. 2024—2025第一学期,区域文化史专题、三交文物研究(古代漆器)、英国史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