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刘占勇
职称:讲师,硕士生导师
通讯地址: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一、学习和工作经历
(一)学习经历
1.2010.09—2013.0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社会学专业 获法学硕士学位;
2.2016.09—2021.06: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学专业 获法学博士学位。
(二)工作经历
1.2013.07—2024.07.25:中南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发展院 社科项目科科长;
2.2024.07.26—至今: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讲师 硕士生导师
二、科研及成果
(一)主要研究方向
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城市民族事务治理、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武陵山片区易地扶贫搬迁的多民族互嵌社区调查研究》(20CMZ023),结项—良好。
2.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2024-GMXB-005),结项—良好。
3.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实践与反思:精准扶贫参与主体间认同研究》(2021032),结项。
4.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结构性视角下易地扶贫搬迁多民族互嵌社区建设研究》,结项。
5.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的贵州实践研究》(24GZYB35),在研。
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多民族互嵌社区建设现状及其评价研究》(CSZ24011),在研。
(三)代表性科研论文
1.《论民族互嵌社区建设理论的结构性特征与内涵》,《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3)
2.《论民族互嵌社区建设理论的结构性特征与内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全文转载,2024(08)
3.《准确把握民族互嵌的内涵 推动民族互嵌社区结构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1.08
4.《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关键环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8)
5.《重塑“团结”: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的理论与路径研究》,《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
6.《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理想类型:机制与系统——基于“共生互补”理论的认知和探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
7.《“共享发展”的社会学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17(05)
8.《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路径及系统性分析——基于对湖北省“十佳示范学校”的研究》,《民族论坛》,2017(06)
9.《继承、创新与意义:精准扶贫思想的反思与再释》,《江汉学术》,2022(02)
10.《共建、共享解释框架下“一带一路”协同创新的探析》,《理论与现代化》,2018(03)
11.《精准扶贫“协同创新”的依托平台及工作思路研究——基于“社会互构论”视角》,《江汉学术》,2017(04)
12.《精准扶贫思想内涵特征及对扶贫实践的启示》,《江汉学术》,2016(04)
13.《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及其理论反思》,《中国宗教》,2019(07)——第二作者
14.《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本土化、国际化的困境与方向》,《民族学刊》,2019(03)——第二作者
(四)资政报告
撰写咨政报告30余篇,其中10余篇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或省部级单位采纳。
(五)科研奖项
获得2022年第十三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排序第二。
三、其他荣誉
2015年,被评为湖北省“三万”扶贫活动先进个人;
2016年,博士论文获校级“优秀”等次;
2022年,被评为学校五四青年(教工)先锋;
四、教学情况
主要承担以下专业课程《民族学导论》《应用民族学》《中国民族学史》《民族学研究前沿》《社区互嵌与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