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美 致新笃行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探丝路遗存 传冷门绝学:我校召开“丝路古道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5-10-27    作者:付永杰 徐特立 朱莹     浏览次数:

10月25日至26日,“丝路古道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本次研讨会近120名专家学者参加,来自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39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幕式由我校民社学院院长陈祥军教授主持,我校副校长方德斌北方民族大学副校长王宏晓、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安志中南民族大学民社学院党委书记钱文彬等出席,参会人员还包括我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与民社学院专任教师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方德斌教授致辞表示,丝路古道承载千年中西交流,湖北地区亦与丝路有深厚关联,如今开展的校地合作是丝路“三交”历史的新时代延续,且中南民族大学长期深耕边疆民族研究此次会议既是学术交流的重要举措,也为深化“三交”史研究、服务国家决策搭建平台。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超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重要论述,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刘超肯定相关冷门绝学项目及中南民族大学的学术实力,希望项目团队打造传世之作,学校争当湖北社科发展领头雁,为相关研究注入新活力。

本次会议共设置场主旨报告。主旨报告涵盖多个重要议题,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围绕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中国早期铜器的关联,探讨倒钩铜矛的传播、冶金技术跨区域互动及中国西北冶金术的本土化进程;武汉大学刘安志教授从政治、经济、文化多个维度,实证唐代西域与中原的大一统联系;浙江大学刘进宝教授通过敦煌壁画中的胡商遇盗图、朝鲜半岛人物形象、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场景、跨文化交流及历史角色转化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白玉冬教授通过叶尼塞碑铭中的唐代钱币、铜镜等物证与都督、将军等汉语政治术语语证,追寻中华文明沿草原丝绸之路北渐足迹西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王建新教授从长时段跨学科视角分析中亚研究现状,结合三部新书探讨中亚民族史、部落社会等问题北方民族大学王宏晓教授阐述高质量“一带一路”的内涵,分析边疆地区特点、面临的基建与经贸机遇及竞争与生态挑战,并提出差异化融入路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尹磊梳理喀喇汗东部疆域范围与历史进程,分析丝绸之路作为使臣之路的功能,及全球史视域下喀喇汗与中原、巴格达的文化交流与思想互动。

本次会议下设七大分论坛,分别围绕文书与碑铭、民族与史地、边疆与考古、互鉴与交流、文物与图像、文化与遗产、宗教与礼俗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各分论坛中,与会学者整合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从跨学科视角切入,既聚焦丝路古道遗迹出土文献的释读与考证,也探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既分析文物图像承载的文明密码,也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路径,通过多维度研究,深入阐释丝路古道在中华文明演进与对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系统揭示中华文明对丝路发展的引领性贡献,进一步挖掘二者在促进人类文明多元共生、互学互鉴中的独特地位与时代价值。

本次会议聚焦丝路遗存与中华文明,为学界搭建交流平台,助力冷门绝学传承发展未来,我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依托相关国家社科项目,加强跨学科协作,深挖丝路文化价值,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学术力量。(责编:王莹 审核:陈祥军 上传:杨科)

版权所有@2021-2031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鄂ICP备05003346号   公安备案号:420111020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