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美 致新笃行

泽霖讲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科研 / 泽霖讲坛 /  正文

武汉大学焦堃副教授应邀做客泽霖讲坛

时间:2025-10-21    作者:刘广     浏览次数:

10月13上午10点,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341期泽霖讲坛在学院八角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焦堃老师担任主讲,以《德国汉学家夏德与匈人匈奴同源说》为题展开分享,讲座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齐子通副教授主持院长陈祥军教授出席活动现场并致辞

本场讲座核心围绕欧洲匈人是否为中国秦汉时期西迁的匈奴”展开,该说法流传数百年,但学界至今存在激烈争议。夏德(Friedrich Hirth19世纪末德国重要汉学家1899年发表的论文《关于伏尔加河与匈奴》是“匈人-匈奴同源说”的关键学术文献,也是首个系统论证该问题的成果。在本场讲座中,焦堃老师在详细介绍夏德的人生经历和研究背景基础上,阐释夏德通过对比中欧双方文献论证“匈人-匈奴同源说”的基本方法和核心思路

其考证关键包括:

一、“奄蔡”与“阿兰”。《魏书》称粟特国即古奄蔡,夏德研究汉语转写外来词规则,认为“奄蔡”发音对应欧洲文献记载的阿兰人。

二、“呼尼次”与“埃尔纳克”。夏德认为《魏书》中粟特王“呼尼次”,发音对应欧洲记载的阿提拉小儿子“埃尔纳克”。

三、“粟特”与“苏达克”。夏德考证“粟特”发音对应欧洲记载的“苏达克”,苏达克是阿兰人最初的活动中心与都城,建于公元212年,位于今克里米亚半岛东南沿岸。

四、“合酥”与“阿兰”。中国史书记载匈奴西迁到康居后,征服“合酥”,《汉书》颜师古注明确“合酥即奄蔡”,而奄蔡即阿兰,这与欧洲史料“4世纪后期匈人征服阿兰”的记载对应,且从时间上看,“匈奴征服阿兰”到“埃尔纳克统领阿兰”约一百年,与《魏书》“至王呼尼次三世”的百年时间线吻合。

焦老师在深入地阐释夏德论述“匈人匈奴同源说”的论证逻辑与思路之后,本场讲座迎来尾声。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现场两位同学提出问题,焦老师依次作出深入浅出的答复。齐子通副院长在总结中,首先感谢焦堃老师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带来的学术盛宴,其次强调我们在面对历史问题的时候要坚持中华民族正确的历史观。最后,在一阵热烈的掌声当中讲座结束。(责编:王莹,审核:齐子通,上传:杨科)

版权所有@2021-2031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鄂ICP备05003346号   公安备案号:420111020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