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社会服务
泽霖讲坛
汇聚校友智慧力量 共商“双一流”学科建设——民族学与人类学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校友论坛第二期暨民社学院泽霖讲坛第327期主题活动

5月11日,我校在图书馆召开“民族学与人类学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校友论坛第二期暨民社学院泽霖讲坛第327期”主题活动,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义出席并讲话。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尚云,数智城(福建)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卓苑等杰出校友,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叶舒宪,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王传超等专家学者为学校民族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建言献策。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方德斌作总结发言。会议由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陈祥军主持,民社学院、学报编辑部等部门领导出席座谈会。

主旨报告阶段,陈祥军院长首先介绍参会领导与嘉宾。2004级民族学校友数智城(福建)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卓苑致辞,表达对母校学科建设的支持。随后,湖北省文联副主席马尚云、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叶舒宪、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王传超等三位专家为大家带来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盛宴。

(一)基层改革:从理论研究到政策实践

马尚云主席以“心怀‘国之大者’,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三项草根改革亲历记”为题,分享了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恩施州等地的基层治理经验。作为中南民大88级民族学硕士,马主席在学期间扎根田野,研习理论,为之后的行政实践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在民族地区工作期间,坚持在田野中发现真问题,对教育、医疗、经济等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准确判断,在教育扶贫、合作医疗和营商环境营造等方面,提出很多富有创新性的政策和办法。学术训练与地方实践的深度结合,展现了民族学视角下解决民生问题的创新路径。

(二)学科交叉:文学人类学的破圈与重构

叶舒宪教授以“双一流建设的交叉学科案例:文学人类学在上海交通大学”为主题,阐述了文学人类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历程。他提出“四重证据法”,将神话学、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新视角。他强调“幻想引领人类,神话塑造文明”。人类学引发了文学认识论中“眼光向下的革命”,文学不仅要看到“阳春白雪”,还要关注普遍存在的“下里巴人”。叶教授团队在上海交大的实践表明,通过跨学科融合,人文学科能在理工优势院校实现“弯道超车”,助力文化软实力建设。跨学科合作也是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进程当中走得远、走得稳、走得久的重要保障。

(三)科技赋能:古基因组学解码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

王传超教授以“古基因组学视角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为题,展示了分子人类学与考古学、历史学的交叉研究成果。王教授强调研究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既需要从历史学、人类学和民族学角度梳理民族起源和发展,也需要运用生物学、考古学、分子人类学的方法展开基因测量,通过多学科交叉阐释中华民族历史源流、形成发展等重要问题。王教授在报告中,深入介绍了古基因组学实验,介绍了北方、西北、西南等多个地域的基因测量案例,并结合考古发现探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文化传播。他建立的生物基因库,也为公安系统打击犯罪、辨识抗战烈士遗骸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体现了学术研究直接服务现实社会的重要实践价值。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学科建设的“问诊”与“赋能”。三位专家的分享虽领域不同,但共同彰显了三大实践逻辑:研究与实践统一,即从学术理论到政策落地的闭环;理论与田野结合,强调扎根田野开展实证研究;跨学科融合,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联动催生创新成果。这些经验为中南民大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对标“双一流”提供了新思路。

最后陈祥军院长总结:校友论坛搭建了“校友反哺母校、学科链接社会”的平台。未来学院将继续整合资源,推动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地方发展同频共振,为早日跻身“国家双一流高校”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南民大在汇聚外部智慧、深化内涵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也为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责编:王莹,审核:陈祥军,上传: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