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社会服务
泽霖讲坛
阐释田野:与万寨同行——民族学2201班田野调查纪实(六)

第五组: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以宣恩万寨乡为例

在宣恩县万寨乡的田野调查中,我们重点走访了向家村和伍家台村两个典型村落,深入观察了当地以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路径。

向家村以“党建引领联村发展”的文旅发展模式为核心,通过联村党委统筹资源,联合开发旅游线路,走“农旅融合”路径,有效壮大了集体经济并建立了农户分红机制,同时显著增强了村民间的社会协作网络;伍家台村则实践了“现代企业+农业经纪人+农户”的文旅发展模式,由昌臣茶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主导品牌运营,村内合作社作为桥梁连接企业与个体农户,深化“茶旅一体化”发展方式,在茶叶采摘、加工、销售等茶产业之外,成功延伸了涵盖旅游业与服务业等在内的产业链,提升了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占比。

调研成果表明,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关键在于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适宜模式,两村虽均以本地茶产业为基础、以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但发展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向家村的发展核心在于党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而伍家台村则更依赖市场力量和龙头企业的带动。

总结而言,研究虽初步揭示了两种路径的运作逻辑,但受限于田野时长限制与样本代表性有限,结论需视为探索性发现,今后将通过更严谨的设计比较,深化对乡村振兴复杂机制的理解。

第六组:乡村社会垃圾治理的路径与特征研究——以宣恩万寨乡为例

本次调研聚焦宣恩县万寨乡的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走访了万寨乡人民政府、伍家台村、向家村、大河坝村及当地企业、商户,与20余位村民及政府工作人员交流,深入考察了地方治理政策、考核机制及垃圾分类实施现状。

调研发现现有垃圾分类规章制度落地面临多重困境:首先是村民分类意识薄弱,除了有回收价值的纸壳、塑料外,村民普遍将其余垃圾混装丢弃,访谈显示多数村民未将分类融入日常生活。其次,垃圾处理手段单一且能力不足,建筑垃圾、大型废旧家具超出政府处理能力,作为农业大乡,大量秸秆因堆肥技术尚处探索,仍主要依赖传统焚烧,存在污染风险,违背绿色发展。最后,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垃圾分类工作的影响因素,资金不足影响全链条管理效能,垃圾分拣设备老化、分类容器与转运设施配置不达标,导致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缓慢。

万寨乡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缓慢,核心问题在于村民意识不足、处理技术瓶颈及资金短缺,亟需针对性解决方案。

第七组:乡村社会特色饮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研究——以万寨乡为例

调研点:本次调研主要聚焦于“地方特色饮食的文化内涵与意义”。调研地点包括万寨乡的多个村镇、集市、茶园以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除此之外还涉及了当地的油坊、酒坊等传统手工作坊,深入了解了菜籽油榨取、苞谷酒酿造等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

调研成果: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资料整理,第七组对万寨乡的特色饮食进行了全面梳理。调研发现,当地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包括豆类、玉米制品、土豆制品、米类、菜类、茶类等多种素食,以及腊制品、河鲜、成品菜等荤食。这些食物不仅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如茶文化、火塘文化、酸辣文化等,还体现了民族融合与对环境的适应。此外,调研还发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线上线下产销结合,助力万寨乡的特色饮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总结反思:本次调研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不足。一方面,调研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挖掘每一种特色饮食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对当地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如传统技艺传承的断层、市场竞争压力等,缺乏更深入的分析。

第八组:乡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本次田野调查聚焦万寨乡中心小学,旨在深入了解万寨乡基础教育情况,以小见大剖析中国乡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研点情况:调研点为万寨乡中心小学,万寨乡农村学校分布上无中学、特殊学校且小学合并。中心小学在地理位置、校内分布、管理机制、教联体模式及升学毕业去向等方面有其特点,但也存在教育基础设施资源不足、少年宫利用率低等问题。

调研成果:通过与牛校长、教师、学生、毕业生及家长的访谈交流,发现万寨乡农村基础教育存在多方面问题。学校层面有设施不足、功能室器材缺乏等;学生方面存在生源问题、留守儿童多及心理健康隐患;教师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科搭配不合理和师资流失现象;家长则对学生学习状态了解不够、家校联动不足。同时,也总结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涉及教育局或政府、学校、老师和家长多个主体。

总结反思:本次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万寨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并提出对策。然而,研究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难点,主观上理论知识和学科基础掌握不够,客观上存在文献和信息匮乏滞后、进校难度大、调查范围小等问题。未来需加强理论学习,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扩大调研范围,以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乡村基础教育问题。

第九组: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村社会叙事与反思——以宣恩县万寨乡为例

在此次田野实习中,第九组以万寨乡整体作为田野点,关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运用参与观察和访谈等方法走访相关部门,深入农户家中,主要调查了基层政府的生态工作,农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相关生态产业的发展等内容,获得了有关方面上万字访谈内容、村落历史影像、相关生态政策文件等资料。

第九组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村叙事与反思”为题,从生态理论与生态政策、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产业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生活质量提升等几个角度来凝练和阐释田野发现。生态理论指导生态行动,在基层政府的生态工作中,看到生态理论的具象化、行动化,充分发挥地方能动性,其效果显著;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茶产业等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既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也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生活质量提升,生态建设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清洁能源等使用明显改善了居民质量。

目前,生态旅游成为万寨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需要处理好地方人与地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让生态资源成为乡村发展的优势和动力,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民族学专业开展田野调查,既是专业的必修课,更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研究观念,深入基层了解社会的必修课。此次田野调查,学生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用脚步丈量土地,以真诚叩问现实,在广袤的田野间汲取养分,在实践中淬炼认知,在知行合一中把握时代脉搏,主动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助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责编:马惠娟,审核:陈祥军,上传: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