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社会服务
泽霖讲坛
阐释田野:与万寨同行——民族学2201班田野调查纪实(五)

第一组:万寨乡家族历史与系谱研究调查报告

十五天的宣恩万寨乡之行,远非一次简单的乡村采风。当师生们踏入这片鄂西山地时,人类学田野的复杂肌理便在每一次相遇与错位中徐徐展开。

语言成为首道褶皱。面对耳背且只说方言的老爷爷,学生们的手势与笑容撞上理解的壁垒;而“申大爷”实为“孙大爷”的误听,更揭示了方言转译中权力的微妙偏移——低保户孙大爷激烈“评论”村干部,却在村民口中被简化为“有点不聪明”。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地方性知识的结构本身,当普通话的学术追问遭遇方言的生活逻辑,误解便成为理解的开端。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则在日常中凸显。雷氏族谱被锁进深山老宅,能背诵字辈的老人正在茶田里与天气赛跑;罗家祠堂在湖南江西巍峨矗立,万寨的罗文章老人却只能凭记忆复述四十个字辈。年轻人离乡务工,村中三年仅三名新生儿,民族中学因生源凋零而废弃,茶叶价格几十年未涨——这些碎片共同拼贴出乡村空心化的现实图景。而学生们用AI生成“五合一工作简报”的讽刺,恰恰点破了形式主义与地方实情的断裂。

第二组:乡村社会卫生医疗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万寨乡为例

田野中最深刻的启示来自“拒绝”的伦理。当雷志松的妻子婉拒访谈,直言“要干活”“怕被骗”时,调查者被迫反思自身位置:冒雨再访是学术坚持,还是文化强横?这份警惕撕开了浪漫化的田野想象,提醒我们知识生产始终伴随着权力协商。而叶朝艳驱车带学生取族谱的夜晚,霞光中的红色本田又昭示着另一种可能——当本地人主动成为知识的引路人,田野便从“索取”转向了共谋。

返程前夜,学生们为村里的猫狗取名“布莱克”“怀特”。这些随意又刻意的符号,恰似人类学者的隐喻:我们试图用概念驯服他者的世界,最终却在田野的褶皱里,触摸到自己认知的边界。

本组成员以湖北省恩施州万寨乡为核心,聚焦集镇与大河坝村、罗针田村等周边村落。深入乡卫生院、村卫生室、诊所、赶集医疗摊点,结合访谈及参与式观察,聚焦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就医行为、医疗保障利用及健康认知现状。

我们观察到,当地医疗服务能够基本满足村民需求,村民会根据自身情况主动选择就医方式,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各村卫生室通常是“老带青”的组合,卫生室覆盖各个村庄,但由于药品种类有限,难以满足村民的全部需求,加之村民对卫生室存在一定信任缺失,不少村民会选择在“逢场赶集”时在诊所、卫生院买药,牙医、理疗等流动医疗摊点也成为就医的重要补充。牙科摊点虽然存在医疗安全问题,但却是周边老年人看诊牙病的唯一选择。省外居民医保多无法使用,异地报销问题促使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前往更便宜的诊所看病;乡卫生院通常只给住院病人开输液治疗,不少老人因为不想住院,选择到诊所看病。

这些现象表明,万寨乡基层医疗体系在动态适应在地需求的过程中展现出韧性,未来可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强化村卫生室服务能力、优化医保衔接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与可持续性。

第三组:新时代茶文化创新性发展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基于宣恩县万寨乡的田野调查

本小组聚焦于万寨乡茶产业发展,探究新时代茶文化创新性发展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本小组在16天的田野调查过程中,走访了万寨乡人民政府、万寨乡农业技术局、伍家台村村委会等7处基层组织,参观了昌臣公司、皇贡公司等4家茶企,访谈茶企老总3人、政府工作人员3人、茶企工作人员3人、茶企升级改造工人2人,获得近8万字的访谈材料,撰写了64篇田野日志、16篇活动简报、31页手写访谈笔记。

经过调研发现,万寨乡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态势良好,居民年收入超6成来源于茶产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万寨乡茶园面积5.7万亩,茶叶加工企业达69家,形成了以村集体为纽带、企业为龙头、农户为基础的茶叶产业联营格局,并打造伍家台贡茶文化旅游区,将茶叶产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茶园旅游新业态。

但当前,当地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面临专业人才断层制约产业升级,过度商业化稀释文化内核,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平衡不足,国家政策支持的持续性不足等多重挑战亟需解决。为此,需要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在当前基础上不断的提质升级,实现创新性发展,进而扩大茶文化影响力,强化其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使其更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第四组:共性与差异:数智赋能乡村发展的地方性实践

第四组的调研聚焦于数字技术赋能发展的村级差异,以下是我们田野调查的其中一个发现及对其部分的理论阐释:

无论是在伍家台村还是向家村,通过对不同主体访谈的交叉印证,我们能得到一个初步结论,即茶叶在直播带货中的销售情况一般,似乎作为万寨乡特色的茶产品反而与电商直播这一技术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最简单与最直接的回答便是定位不符。作为万寨的龙头茶企,昌臣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昌臣茶叶的产品定位是出口境外的“欧标茶”,属于高端消费品,而电商直播面向的群体则消费不起,这种供需不匹配是造成茶叶在直播带货中不温不火的重要原因。这一回答自有其解释力,然而却也忽视了直播带货中许多奢侈品的成功案例。实际上,电商直播是一套社会-技术集合体,不仅仅是打通供需两端的网络平台,而且也包含着视觉呈现、质量监督、物流运输、评价反馈等多个层面,茶叶作为商品的诞生往往要经过“采集-加工-包装”这一周期性孕育,这与农村电商所追求的“拿来就卖”的行为逻辑、视觉逻辑与品控逻辑存在冲突,而即使是包装好的茶叶产品也无法制造出类似于化妆品拆盒试妆的视觉奇观。另外,农村电商的“助农”属性被附着了特定的社会想象,也对带货行为、场景与货品本身形成限制。

由此,农村电商直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场域,某一农产品是否“适合”直播带货由这一场域内在的文化逻辑所决定,造成了物与物间的区隔,这便是数字电商难以深度嵌入茶产业链的一大重要原因。

民族学专业开展田野调查,既是专业的必修课,更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研究观念,深入基层了解社会的必修课。此次田野调查,学生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用脚步丈量土地,以真诚叩问现实,在广袤的田野间汲取养分,在实践中淬炼认知,在知行合一中把握时代脉搏,主动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助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责编:马惠娟,审核:陈祥军,上传: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