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烧饼的味道
食堂阿姨在接受访谈时,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温柔的光芒,仿佛透过时光回到了那些遥远而珍贵的岁月。阿姨轻声说道:“我小的时候,家里条件很苦,那时候去趟城里,对我来说简直是件大事。每次去,奶奶总是紧紧攥着我的手。她总跟我说,她年轻时最盼望的就是吃上一口城里卖的烧饼。那香喷喷、脆生生的烧饼在她嘴里,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

那时候日子难,奶奶能填饱肚子都不容易,哪里还能想着吃烧饼。可每次说起烧饼,她的嘴角总是忍不住往上扬,眼睛里也闪烁着光芒。我知道,那烧饼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那些苦日子里的一点点甜蜜的念想。
如今,日子好了,我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为一口吃的发愁。每天早上,阿姨都能从街边买回热乎乎的烧饼,咬上一口还是熟悉的味道,可却再也找不到奶奶当年的那种幸福感了。
每次吃烧饼,阿姨都会想起奶奶,想起她说的那些关于烧饼的故事。虽然现在烧饼触手可及,但那份珍贵的情感,却永远留在了阿姨心里。阿姨希望,年轻一代人,不要忘记过去,珍惜生活中的每一点甜蜜。
二、童年的快乐
在万寨乡中心小学牛校长帮助下,我们小组四人前往开展教育质量调研。在四年级2班的语文课上,一位小女孩的表现吸引了我们。她的作文《我的乐园——小凉亭》展示在屏幕上,稚嫩字迹与自信姿态形成温暖对比,让我们对学生的主体性有了直观感受。

我们在校门口再次遇到这位小朋友,征得同意后随她回家深入交流。得知她叫朱子玥,家就在学校附近。她笑着说起同学给她起的“猪八戒”外号,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独特的文化创造。穿过社区,一座褪色淡红的小凉亭出现在眼前。在小子玥心中,这里是她的“乐园”。我们坐在亭中,听她讲述学习生活,发现这普通亭子对她意义非凡,是情感寄托与自我表达的空间。临别时,朱子玥提议去炸鸡店,我们决定请她吃“答谢宴”。她起初只点一份餐,在我们鼓励下才增加了一些,她的节制懂事让我们既感动又心疼。
后来,朱子玥拿着五个拼图玩具送给我们,她纯真的心意深深打动了我们。之后的调研中,她主动与我们打招呼,分享糖果,好奇询问采访情况,让调研充满温暖与惊喜。
这次田野调查让我们明白,教育质量评估不能仅看数据,更要关注孩子课堂内外的真实体验和情感需求。朱子玥的故事,是我们在田野中“遇见的美好”。
三、云边的商店
“杨大姐”是一家店,由两姐妹经营。我们第一次去伍家台村,几个人从山脚走上去,边走边访,到山上已觉得饿,见旁边商店便进去买泡面裹腹。
商店店名叫“杨大姐”,也真是杨大姐开的。泡了面后我们聊了起来,才知她家也是农庄有饭,说早知道应该来他们家吃的,“你们学生在外不容易,我弄一点给你们不会多收。”

“我很早就做生意了,那时还没有结婚,我是25岁结的婚,我们这里算晚的。”伍家台村普遍种茶和发展旅游之前,杨大姐就在村里开了小店,主要是卖点小商品和化肥之类,那时提货还需要自己下山去,不像现在批发商送货上门。
几天的田野中,我们发现了那些微小的地名“杨家寨子”“向家村”“伍家台”“张家垭”……,那些早早的来到这片土地的人们,用他们姓氏命名土地,隔座山就是很远的距离,村寨间互相通婚交流,一个串起一个。“我老公就是对面村子的。”杨大姐是杨家寨子的,类似杨大姐这样的话我们还听了很多。
杨大姐不曾离开过群山,她的生活和这片土地的变化相互见证。早年间,她是村庄小卖部的拓荒者,农药化肥、服装生意等无一不是贴近村民的生活需要。后来村庄种茶发展旅游,她主动加入农庄和便利店服务。“最初的几年是有很多困难,后来慢慢稳定下来。”如今,伍家台村的生态旅游逐渐稳定,杨大姐年过花甲,孩子也马上毕业,她将在云边老去。
那天坐在杨大姐家,我们几个朋友看着对面山边的蓝天白云,愿乡村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在乡村振兴中真正感受幸福快乐。(责编:马惠娟,审核:陈祥军,上传: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