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实习质量,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田野调查活力。6月28日下午,2022级民族学实习实践工作队在嵘景达研学基地召开田野实习中期交流座谈会暨各组调研经验分享交流会,王艳萍、高旸、许长新、刘占勇等4位带队老师和2022级民族学全体本科生参会。会议由刘占勇老师主持。

会上,各小组围绕“调研进度、已有成果、经验分享、现存困难、未来计划”五个方面依次进行汇报,分享了走访万寨乡政府、中心小学、托管中心、卫生院、搬迁社区、集市、药店、饭店、超市、榨油坊、活动广场、田间地头等实地调研收获,以及鲜活生动的田野故事,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近期田野工作进展,分析调研困难,提出调整策略,明确了后续推进田野工作的方向和计划。
各小组汇报结束后,每位老师结合汇报情况进行了指导,既肯定了各小组扎根田野、务实求真的态度,以及在资料收集、问题挖掘方面的亮点,也直击现存的核心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第一,“乡村社会医疗卫生发展”小组要聚焦案例追踪,深入剖析当前乡村医院就医的条件,以及广大群众的就医效果和主观体验;第二,“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小组要明确茶文化概念和茶文化创新发展的内涵,结合乡村社会的地方性实践,挖掘茶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当代价值;第三,“数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小组要总结和提炼乡村社会整体性发展中,数字化建设的成效与问题,从顶层设计、路径选择、执行情况、效果评估等多方面进行考察;第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小组要突破表面业态,对比典型村落开发路径,提炼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方向、领域、过程,重点突出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过程;第五,“乡村社会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小组应通过州、县、乡、村四级政策文本,调查研究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执行情况,基于环境治理工作的作业记录、工作台账,以及基于干部、群众等不同角色群体的主观认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第六,“特色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小组要弄清当地特色饮食文化,从纵向的发展过程,来分析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从横向的对比,来呈现特色饮食文化对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第七,“乡村社会基础教育质量”小组,要重点关注与教育质量相关的指标,既要关注成绩等客观指标,也要关注心理、态度等主观指标,通过综合分析,呈现乡村社会基础教育质量全貌,同时,可加入问卷调查方法,全面搜集相关资料。第八,“乡村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小组,要提升站位,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通过深入挖掘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共生互补等案例,运用民族学人类学视角,讲好地方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
会议中,老师们还对下一步实习实践的几个重点工作做了部署:第一,将集中前往伍家台,开展对茶产业与文化、文旅深度融合、搬迁社区建设、乡村社会旅游发展规划等问题的集中调研;第二,将于7月1日,与乡政府召开实习实践座谈会暨民族学学生党支部集中学习专题会,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学联动;第三,将于7月4日,组织召开实习实践调研报告提纲讨论会,带队老师集中对各组调研提纲进行把关,提高后期调研报告的写作效率和质量;第四,明确了系列推文发布时间节点,强调了实习实践“五件套”成果的完成时间。
通过本次会议,相信在后续实习中,师生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科学的方法,继续深耕万寨乡这片田野,书写更多精彩的田野故事。(责编:许长新,审核:陈祥军,上传: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