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社会服务
泽霖讲坛
“礼堂探韵・红岩铸魂・社区论治”——学院多专业师生党支部重庆联合开展实践学习活动

6月23日,学院社会学系教师党支部、社会学研究生党支部、社会工作研究生党支部以及社会学类专业本科生党支部联合开展重庆实践学习活动。党员师生通过历史文化参访、红色精神传承与社区治理研讨,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提升自我。

首先,党员师生走进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这座融合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工程技术的地标性建筑,不仅是巴渝文化的物质载体,更镌刻着深厚的红色印记。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飞檐斗拱间的巴渝文化基因与穹顶结构蕴含的时代创新智慧渐次展开 ——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这里曾见证无数承载使命与担当的历史时刻,承载着党领导人民建设新重庆的奋斗记忆。党员们通过礼堂内悬挂的革命历史照片,深入了解建筑背后的城市发展史,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建设的交叠中,触摸重庆红色基因的文化脉动,感悟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

然后,党员师生前往渣滓洞、白公馆、戴公祠等红色革命遗址开展现场教学。在渣滓洞低矮潮湿的牢房内,锈迹斑斑的刑具与泛黄的家书形成强烈对比;白公馆陈列的《挺进报》手稿,无声诉说着革命者以笔为刃的斗争历程。党员们通过沉浸式学习,深刻领会到红岩精神中 “刚柔相济的政治智慧、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的精神内核。在戴公祠,师生们系统梳理重庆解放前夕的关键历史事件,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此外,党员师生还陆续走访了五里店街道、人和街道等多个街道治理中心。围绕 "党建引领社会工作创新发展 —— 深化多民族社区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主题开展专题研讨。在交流中,师生与街道党工委负责人、社区工作者以武汉与重庆两地社区治理实践为样本,深入探讨如何强化党组织在多民族社区资源整合、需求响应、服务供给中的核心作用。研讨聚焦 "党建引领下的多民族社区治理" 创新路径,提出通过 "党员社工双培养" 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依托 "党建项目化运作模式" ,策划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服务项目,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深度参与社区治理,让红色基因转化为基层服务效能。街道实践所负责人结合当地实践,分享 "党建 + 志愿服务" 凝聚民族合力、 "党建 + 社会组织培育" 孵化民族特色服务品牌等创新案例,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提供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范本。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 “历史溯源 — 精神传承 — 实践创新” 的学习脉络,深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探寻重庆多民族聚居地历史文化遗产、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既强化了党员师生的党性修养,又为党建引领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参与活动的党员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在专业学习中深化党建引领理念,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模式,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青春力量。(责编:刘宏宇,审核:钱文彬,上传: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