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社会服务
泽霖讲坛
走进田野:与万寨相见——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2201班田野调查纪实(一)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专业的“看家本领”,是开展民族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方法,是民族学专业学生的必修项目。学院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学专业的实习实践工作,以此为依托,不断提升民族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彰显民族学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当前,学校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民族学学科转型升级,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亟待在民族学人才培养上实现突破和创新以支撑学校总体发展。在此背景下,学院民族学系注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宣传、引导、鼓励广大学子投身社会实践,在田野调查中锤炼专业素养,在知行合一中把握时代脉搏,主动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及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

6月21日,在王艳萍、高、许长新、刘占勇等4位老师带领下,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22级民族学39名本科生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万寨乡,开启了田野调查实习实践工作,将持续至7月6日,历时16天。本次田野调查,共分成9个小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分别从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文化发展、基础教育质量等五大方面,展开对田野点的整体性、系统性调查,彰显了民族学的学科视角和自觉性。

一、田野初启,打磨调研新方案

6月21日晚,调研团队抵达万寨乡后,在湖北嵘景达研学基地餐厅召开田野调查工作现场协调及培训会,迅速投入到田野实习工作中。会上,老师们着重强调此次田野调查是中南民族大学扎实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部署之一,指出此次实践创新性地采用“田野报告+工作简报+新媒体推文+图片集+田野日志”五件套的成果产出模式,力求通过多视角、多维度地全面记录调研过程,深度挖掘地方知识,生动展现民族学学科在田野实践中的探索与收获,彰显学科建设的扎实成果,要求大家先熟悉周边环境,进一步完善调查提纲。

二、步履丈量,初触万寨乡土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能更好地走进田野,师生们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6月22至24日,各小组分别围绕调研主题,初步开展调研工作。第一小组不惧路途遥远,来回徒步近十公里,前往向家村和锣针田村,调研村庄系谱与家族历史;第三小组围绕贡茶产业文化,邀请皇贡茶业公司董事长黄、昌臣集团董事长郑和当地居民,开展深入的田野访谈,目前已整理访谈记录3万余字;第九小组围绕万寨乡的生态治理,对乡政府负责环境生态的曹主任以及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工作者杨主任和洪主任开展深度访谈,已经初步了解当地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并获取2万字左右的访谈记录每一处角落的探寻,每一次与当地居民的简短交流,都让大家对即将开展调查的地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为与当地居民建立信任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锚定方向,明晰田野新重点

每晚六点,召开组长间座谈会,各小组分享总结今日实践活动,并提出困难所在;每晚七点,各小组召开小组会议,一同梳理今日收获,撰写活动简报与田野日志,并规划明日行程。一次次思维的交锋,一轮轮方案的打磨,让原本的调研方案不断迭代升级,各小组结合万寨乡实际情况,逐步明确了调查的重点对象和内容,为后续开展融入当地的深入调查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四、笔耕镜录,汇聚阶段新成果

截至目前,此次田野实习已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各小组齐心协力,共完成了36篇实践活动简报和156篇田野日志,字里行间记录着实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拍摄了近百张图片,用镜头定格下万寨乡的风土人情;搜集了近8万字的田野资料,为后续研究积累了丰富素材。

本次田野调查在学校冲击双一流背景下展开,呈现了“任务重、时间长、要求高、意义大”等特点,各小组在调研过程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彰显民族学的学科特色和优势。民族学2201班的师生们正以严谨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在万寨乡这片田野上深耕细作,为后续融入田野奠定基础,相信随着实践深入,他们将收获更多真知灼见,书写属于自己的田野故事新篇章,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据悉,后期田野调查工作将在此基础上,将陆续推出“融入田野”“阐释田野”等系列推文,以此为牵引,保障“五件套”的田野调查成果按时高质量完成,夯实田野调查的成效、彰显田野调查的价值。(责编:马惠娟,审核:唐胡浩,上传: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