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下午,我校法学院“法学家讲坛”第三期在北书院泽霖学术讲堂举行。本期讲坛邀请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李拥军教授开讲,带来题为《思维传统视野下中国法治道路的路径选择》的讲座。讲座由法学院院长潘红祥教授主持。
李拥军教授讲学。 张卓摄
李拥军教授从中西方思维方式传统的差异引入,指出思维方式传统决定或影响着一个国家法治模式的选择和法治道路的走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在于“合”,而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在于“分”。西方的思维方式传统成就了其严密封闭的法律体系和司法适用,中国的思维方式传统则孕育了其开放性、实用性的法律结构和司法适用。中国思维方式传统当中“合”的因素,使中国法治和法学体系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而包容性的实现则是主体性构建的基础。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包容的基础上发展,以我为主,中西互鉴,是中国法治和法学道路的未来走向。
讲座现场。 张卓摄
互动环节,围绕中国思维方式传统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学术研究如何对思维模式进行训练等问题,现场师生与李拥军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李教授的解答深入浅出,师生们受益匪浅。潘红祥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师生们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李教授精彩讲座的感谢。
李拥军,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吉林大学法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讲教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法理学课程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法学会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会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5部,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学评论》等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各级各类奖项十余项,被授予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师德标兵”、吉林省“第三届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等多个荣誉称号,多次获评吉林大学法学院年度“最受学生喜欢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司法学、法律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