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举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专题讲座
作者:白栩东    来源: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时间: 2025-11-25

11月20日下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邀请西安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知名社会学家边燕杰在我校学术交流中心润良报告厅开展《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院长陈祥军教授主持,众多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青年教师到场聆听。

边燕杰教授讲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供图

边燕杰教授首先以美国卡内基研究型大学分类标准为例,阐释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特征。他回顾了1994年至2025年间美国研究型大学数量从59家增长至543家的趋势,并详细说明了R1(高级)、R2(中级)、R3(一般)研究型大学的划分标准,其核心在于该校从事创造性知识生产的教师比例。他指出,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具备学术自由、学科并进、学生培养以及学术规则四大特征。

在阐述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标准时,边燕杰教授特别引用了国际学界对学术工作的精细分类。他将学者的工作生动地归纳为四种类型:最高层级的是创新型学术,即产出前所未有的原创成果,无论是提出一个新理论、界定一个新变量、创造一种新方法,还是建立一套新数据;其次是整合型学术,旨在梳理、整合已有思想,拓展学术范式;再次是应用型学术,关注政策建言、技能提升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最后是教育型学术,如编写教科书与教学辅导材料。

讲座活动现场。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供图

围绕如何成为一流研究生,边燕杰教授分享了他的“学研安排一、二、三”实践路径。他强调,研究的核心应始终围绕原创学术课题展开,以此为中心规划整个研究生生涯。在此过程中,需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在学习中发现理论困惑,保持对现有解释的质疑;二是主动寻求并掌握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手段。他将学习历程概括为三个递进步骤:首先是通过基础课夯实学科理论、方法与技能;其次在选修课中深挖核心概念、理论命题及其条件;最终在研究课中聚焦具体问题,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与实证分析,完成从问题提出到逻辑论证再到实证检验的完整研究训练。

随后边燕杰教授进一步阐述了一流原创人才所具备的综合特质。他认为,除了通过顶尖大学选拔所证明的相对突出的智力水平,更关键的是要怀有深厚的人类良知、敢于批判质疑的精神、并能形成独立的见解,最终勇于挑战重大现实与理论问题。他特别指出,独立见解源于“敢破”的勇气与“善立”的智慧,这些品质往往在长期的执着思考与开放的学术争辩中顿悟而生。

为具体展现理论创新的生命力,边教授生动剖析了四位国际一流社会学家的原创理论如何在他们学术生涯早期萌芽。从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弱关系的力量”,到罗纳德·伯特发现“结构洞”理论;从林南在弱关系基础上发展出“社会资本”理论,到安德鲁·沃尔德用“工具性特殊主义”精准刻画中国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范例无不说明,深刻的原创理论往往始于青年学者对既有理论的敏锐洞察与勇敢对话。

边燕杰教授分享了自己2009年回国后,带领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团队扎根中国社会现实,创立“关系社会学”的理论探索历程。他从联系性的视角出发,在中西比较中试图超越西方理论,提出了关系纽带、关系机制、关系文化、关系网络四个领域的创新性研究议题。经过17年发展,其团队已从9人壮大至40余人,理论创新初具规模。

在讲座的尾声,边燕杰教授向在座师生寄予殷切嘱望。他鼓励大家主动挑战自我,不畏艰难,在学术道路上不应满足于减少困惑,而应主动增加理论上的困惑,以此激发更深层的探索动力。他希望大家能凭借智慧与努力,争当拔尖创新人才,并始终将目光瞄准世界一流,不仅要在顶尖学术环境中学习工作,更要有超越前人、引领未来的雄心与抱负。

讲座活动交流现场。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供图

在互动环节,边教授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国际对话、社会学研究中的问题解决与理论提升、学术生涯中的关键影响以及如何保持学术热情与年轻心态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风趣且富有启发的交流。他鼓励大家保持“孩子气”的好奇心,以“探索新知、怀疑主义、理论解释、可验证性、循证为本”五大准则驱动自身学术发展。

整场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边燕杰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丰富的阅历、饱满的激情和幽默的谈吐,为在场师生描绘了一幅成为世界一流研究生的清晰蓝图,激发了大家对原创学术的向往与追求。

 

   责编:蔡灿武    审核:张道洪    上传:王海涛